大連商品交易所

search

農村金融時報:織密保障網 發展特色產業更有的放矢——梳理2022年“保險+期貨”創新模式的發展態勢與前景

2023年01月31日

  記者 田耿文

  自2016年以來,“保險+期貨”已連續多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作為金融支援農業農村的創新型風險管理模式,經過多年探索與發展,如今已在生豬、玉米、蘋果、大豆、白糖、棉花等多個試點品種上,取得明顯效果。

  隨著2022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的頒布實施,期貨和衍生品市場開啟了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為“保險+期貨”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險+期貨”模式已具備良好的社會基礎和市場基礎,成為期貨市場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風險保障網”越織越廣

  “保險+期貨”主要面向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鏈企業等涉農主體,以農產品期貨價格作為保險承保和理賠依據,由保險機構向涉農主體提供價格或收入保險產品,將保險產品中涉及的價格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實現風險的對衝分散。

  在遼寧大連,2022年夏季的持續特大暴雨,致使農作物大豆出現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在順利拿到項目賠付款後,當地農戶稱,“幸虧參加了大豆‘保險+期貨’項目,得到了完全覆蓋損失的賠付,保障了收益。”

  2022年,大連商品交易所專門設定了“大豆振興項目”,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幾個大豆主產省份,開展了11個“保險+期貨”大豆收入保險項目,惠及8.4萬多戶農戶,總保費規模達1.03億元。

  近年來,作為我國資本市場服務“三農”的一項創新舉措,“保險+期貨”能有效解決農戶後顧之憂,幫助農戶規避風險實現穩收增收,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成為助力“三農”發展的有效工具。

  2022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投入資金1.2億元,在新疆、河南、甘肅、陝西等多地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21個,直接穫益農戶11.11萬戶。

  目前,“保險+期貨”覆蓋了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品種、地區和涉農人群。根據中國期貨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30日,“保險+期貨”共為15個涉農品種提供風險保障,涉及現貨數量896.18萬噸、承保貨值421.98億元。同時,“保險+期貨”項目已覆蓋全國31個省份的244個地級市、703個縣,覆蓋農戶163.77萬戶次、農民專業合作社975個、家庭農場682個,其他涉農企業970個,其保障網越織越廣。

  “保險+期貨+N”展開優化拓展的想象力

  2022年是“保險+期貨”業務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優化的一年,並在相對成熟的試點區域探索模式創新,不斷拓展服務農業產業鏈的廣度和深度。如,“保險+期貨+訂單”“保險+期貨+銀行”“保險+期貨+人工智能” “保險+期貨+基差點價”等,為農戶提供更為完善的風險保障體系。

  在山東省武城縣,武城農商銀行運用“保險+期貨”保單增信功能,提高項目參保農戶的信用貸款或質押貸款額度,向參保農戶發放貸款2800萬元,助力解決農戶的融資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生豬“保險+期貨”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走上了智能化發展的新路徑。

  2022年,大商所圍繞生豬保供穩價,投入1.23億元開展19個生豬專項項目,涉及現貨量37萬噸(369萬頭),預計賠付1.76億元,並在此基礎上運用金融科技不斷優化業務模式。

  近日,由大商所和遼寧省海城市政府支援的遼寧海城生豬“保險+期貨”收入險試點項目進入理賠階段。項目覆蓋81家養殖戶的16.8萬頭生豬,保險保障金額4.7億元,最終實現賠付1139.24萬元,贏得了參保養殖戶的高度認可。

  在本次生豬“保險+期貨”項目實施過程中,AI物體識別技術的引入成為一大亮點。透過AI物體識別技術手段,可穫取生豬養殖圈欄內的即時養殖影像數據,並可透過智能電子秤穫取生豬體重及體長等基本資訊,實現遠距離非接觸的資訊採集,並在生豬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夠及時預警,還能精準識別生豬數量。

  “保險+期貨”在發展過程中,從保價格到保收入、保利潤,從種植類到養殖類,從分散到縣域全覆蓋,再到服務模式的不斷優化,正是不斷貼近保障對象的實際需求,並適應農業轉型陞級、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要求。

  據鄭商所有關負責人介紹,未來,“保險+期貨”還應充分結合品種特性、期現貨市場運行情況,分門別類探索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價格險向收入險轉型陞級的路徑與機制,有效提高保險保障水平,以此助力地方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協同發力“保險+期貨”未來可期

  近年來,“保險+期貨”項目能夠順利結項並實現良好賠付,項目保障效果凸顯。這也讓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戶逐漸認識到“保險+期貨”的避險作用和托底保障效果。2022年,“保險+期貨”模式在全國各地各區域形成了一股共同推進的合力。

  “保險+期貨”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援。比如,2022年9月份,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甘肅省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援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實施方案》的文件中明確提出,大力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制度;積極爭取“保險+期貨”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市州對“保險+期貨”業務給予保費補貼。

  還有不少地方政府主動組織“保險+期貨”的相關宣講活動,提升農戶知曉率,提高保險覆蓋率和保障水平,有效推動當地農業保險現代化發展。

  此外,越來越多的期貨公司也積極投身其中。如,截至2022年底,中信期貨累計開展“保險+期貨”項目160餘個,涉及期貨品種12個,為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16個市(縣、區)的57.18萬戶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涉農企業提供保障,承保貨值49.33億元,已完成項目賠付金額1.21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