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確定了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期貨市場作為大宗商品和金融資產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的場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在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必將發揮獨特而積極的作用。
一、過去十年我國期貨市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期貨市場深入貫徹黨和國家決策部署,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大連商品交易所時的殷切囑托,腳踏實地、大膽探索,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適應我國實際的發展道路,具備了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現實基礎。
一是建成符合我國實際的市場基礎制度體系。我國期貨市場在實踐中摸索形成的一系列有中國特色的開戶、交易、清算、風控等制度,以及建立第三方平台對全市場的資金和交易行為進行監測監控,探索形成“五位一體”監管體系,是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基石,較早實現了“看得見、說得清、管得住”,使期貨市場多年來保持安全平穩運行。2022年8月《期貨和衍生品法》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期貨市場已經建立完備的法制體系。
二是建立競爭有序的產品上市機制和滿足產業需要的產品體系。期貨產品上市由中國證監會統籌管理、各交易所有序競爭,“成熟一個、推出一個”,為期貨市場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過去十年我國新上市原油、鐵礦石、生豬、國債等重大期貨品種,填補了歷史空白。交易所產品創新以市場實際需要為導向,螺紋鋼、PTA、焦炭等十多個期貨品種都是具有我國產業特色、全球獨創的。在新的階段,期貨品種註冊制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三是創新契合我國實體經濟需求的服務方式。期貨公司從原來單一的經紀業務,逐步拓展到資產管理、基金代銷及期現結合等多元化業務。2013年期貨公司風險管理服務子公司落地,透過倉單服務、基差貿易等期現結合業務,多維度服務企業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服務能力持續增強。針對現貨市場變化快、買賣雙方議價難和供求關係不穩定等情況,交易所推動產業企業以期貨價格為基準,加減品質差異、物流成本等,廣泛開展基差貿易,助力上中下游固定成本、穩定供銷。2021年國內基差貿易現貨購銷額5566億元,服務產業用戶2萬家次。針對我國現階段小農散戶多、難以有效對接大市場的特點,創新推出“保險+期貨”業務模式,透過期貨公司、保險公司把小而散的涉農風險管理需求集合、轉移到期貨大市場。針對小微企業多、風險管理需求點多面廣的特點,各期貨交易所透過“產融基地”“企業風險管理計劃”“穩價訂單”“商儲無憂”等創新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支援中小微企業加強風險管理。為使市場始終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中國證監會建立了期貨品種功能評估制度,督促交易所持續提升產業參與度和期現價格相關性等。
四是構建起穩步有序對外開放發展格局。穩步擴大對外開放,是我國期貨市場提高國際貿易定價效率和國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2018年以來,我國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原油、鐵礦石、PTA、棕櫚油等9個特定衍生品。2022年實現向QFII/RQFII開放參與商品期貨期權交易,期貨市場國際代表性不斷增強。期貨經營機構“走出去”,在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設立56家子公司,為我國期現貨行業融入全球市場提供支援。
五是形成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聯動發展和監管的新模式。在一些重點品種上,逐步形成期貨市場與相關現貨市場有效對接的模式,進而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如棉花、油脂油料市場等。期貨市場資訊逐步成為宏觀管理部門研判經濟形勢和完善產業調控政策的有效工具,宏觀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例如,2021年初生豬期貨上市以來,期貨市場遠期價格信號引導養殖企業避免盲目擴張或盲目去產能,宏觀管理部門利用期貨信號科學制定收拋儲方案。2021年以來,市場預計玉米價格上漲壓力大,國家提前加大進口,期貨市場及時控制市場交易規模,產業龍頭企業積極透過期貨市場穩價,實現國內玉米保供穩價,同期國際玉米市場價格漲幅是國內的1~2倍。
總體來看,過去十年,伴隨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期貨市場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衍生品市場。當然,跟歷經一百多年發展的發達市場相比,我們在產品數量、市場規模、開放程度等方面都還有差距和不足。應該說,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大有可為。
二、期貨市場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期貨市場以其獨特的市場機制和經濟功能,在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助力保障初級產品供給安全。初級產品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石,保障其供給安全是高品質發展的基本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把“初級產品供給保障”作為我國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要求加強戰略謀劃,確保供給安全。期貨市場發源於農產品風險管理,在服務初級產品供給安全方面具有天然基因。透過涉農期貨品種遠期價格,引導農業種植,調節生產計劃,促進優化資源配置。透過套期保值穩定產、供、銷關係,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新形勢下,可利用期貨機制增強經濟循環動力,如發展廢鋼、廢銅、廢紙等期貨,發現可再生資源價值,促進完善廢舊物品市場體系,帶動可再生資源產業發展。透過完善資源礦石類期貨合約,使國產礦成為主要交割品或替代交割品,增掛長年合約,引導國內礦產企業擴大生產,合理投資,提高競爭力,增強國產礦生產保障能力。發揮大國大市場優勢,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整合國內產業力量,統籌利用境內外期貨、現貨市場,拓展大宗商品海外來源、渠道、網路和儲備,提升海外資源保障能力。
二是引領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是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是共同構成統一大市場的有機整體。以期貨市場先進發達的交易平台、交割網路、資訊網路和服務體系為骨架,可聯通帶動全國成千上萬的現貨交易中心、批發市場以及倉儲物流、中介服務機構,構建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構架。價格是統一大市場的核心和靈魂,透過期貨交易形成指定地區、標準商品的期貨價格,關聯不同區域、不同品質的現貨價格,構建起全國一體、科學合理、有機聯動的“價格網路”,更好地發揮價格引導作用。透過高品質、高規格的期貨標準,引導企業提高生產品質,輻射帶動現貨品質規范。利用信用等級高、科技管理水平高的期貨交割庫,引領帶動倉儲物流行業整體水平提升。
三是增強宏觀經濟穩定性。經濟大起大落破壞性強、外溢性強,宏觀經濟穩定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特徵。在世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宏觀穩定成為稀缺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宏觀穩定以供求均衡作為內在基礎。期貨市場提供較長周期、連續不斷的未來價格信號和風險管理工具,比現貨價格更有效地引導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生產、加工、貿易、流通和消費,從而更好地促進未來供求平衡。產業企業充分有效利用期貨市場,有助於做好跨周期管理和逆周期調節。透過觀察分析期貨市場,宏觀管理部門可以預研預判經濟發展走勢、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更好地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在金融與實體、產業上中下游以及不同區域之間平衡發展,夯實宏觀穩定的內在基礎。
四是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陞級。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期貨市場廣泛聯系上中下游千廠萬企,在維繫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期貨交易所利用其中央對手方機制,公平維護買賣雙方利益,避免現貨市場履約效率低、維權成本高等問題,有力地維護了產業鏈穩定。買賣雙方以期貨價格為基準,達成基差貿易協議,大幅降低現貨議價成本,促進雙方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係。一些大型貿易企業和風險管理公司利用自身優勢,為生產企業提供原料供應和產成品銷售服務,生產企業負責降本提質、保障生產,促進了產業鏈供應鏈重組優化。透過發展期貨市場並加大開放力度,形成代表我國企業正當利益的期貨價格,不斷增強國際貿易定價影響力,促進產業不斷向價值鏈的上游攀升。
五是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韌性。企業好經濟就好,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是高品質發展的微觀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就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援各類企業發展提出明確要求。風險管理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價格的不確定性和貨源的不確定性。透過期貨交易,產業企業讓渡出部分利潤,把價格波動風險轉移給有意願、有能力承擔的機構和個人。企業在買入原材料期貨的同時,賣出中間和下游產品期貨,由此鎖定生產加工收益,全面增強抗風險能力。透過期貨套保等交易模式,可以穩定交易對手方和貨源。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可以較低成本管理供應鏈、降低庫存成本,同時以倉單交易、倉單融資等業務,盤活存量資產、增強企業活力。利用期貨市場穩定貨源、解決價格波動之憂後,行業龍頭企業更加專注於提高生產能力和效率,帶動產業生產效率和集中度提升。
三、加快推進期貨市場自身高品質發展
開啟新征程,期貨市場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參與現代化強國建設,必須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加快自身高品質發展。
一是堅持中國化時代化,加快建設更具中國特色的期貨市場。堅持把期貨市場發展一般規律與國情實際相結合,進一步增強建設中國特色期貨市場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把期貨市場發展擺在建設現代化強國、提升重要大宗商品影響力、有利於保供穩價的戰略高度,納入中國特色金融總體佈局,更加緊密地融入市場經濟治理體系。立足國情實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品種創新步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衍生產品和服務體系。以發展場外衍生品市場和期現結合業務為契機,建立一批重點品種的期貨與現貨市場對接共同發展的市場體系。完善期現聯動監管機制,使市場更有效、政府更有為。
二是發揮期貨市場在重點領域改革中的促進作用,助推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利用期貨市場既以現貨市場為基礎同時又反作用於現貨市場的內在機制,引領帶動現貨市場深化改革。努力創造條件,建立完善煤炭、電力期貨市場,逐步理順能源價格。加快推出成品油、天然氣等商品期貨,理順油氣價格,深化能源市場化改革。創新推出碳排放權衍生產品,利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減排,助力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推出外匯期貨,完善匯率市場化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三是建設大宗商品倉單登記中心,為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加快國家層面立法,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建設數字化大宗商品倉單登記中心,逐步把各節點連接成全國統一的登記中心。發揮期貨交易所優勢,率先建成各自產品線倉單登記中心,提供電子倉單產生、流轉、擔保、注銷等登記服務,加強貨物全流程管理,提升倉單信用及貨物安全。在此基礎上,產業部門和金融部門聯動協同,構建全國統一的倉單管理模式、業務流程和技術系統,準確掌握大宗商品生產、流通、庫存等資訊,支援企業降低信用成本、激活倉單融資業務。
四是積極探索新路徑新模式,穩步擴大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期貨市場只有更大範圍地對外開放,才能穩步擴大期貨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才能增強我國的定價影響力和全球貿易服務能力,支援國內交易所在境外設立期貨交割庫或貨物交收點,鼓勵境外交易者特別是境外產業企業參與交易、交割。提升國內期貨價格的產業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增強境外大宗商品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黏性。鼓勵國內有條件的產業企業參與全球期貨、現貨交易,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促進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