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年風雨磨一劍。從2013年3月22日在大商所上市以來,10年間,焦煤期貨有效發揮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一品一策”貼近產業提升市場運行質效,助力產業穩妥應對2016年煤炭價格巨震、2020年來疫情暴發等,為促進重要煤炭資源保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期貨方案”。為介紹10年來焦煤期貨市場運行、功能作用以及為產業帶來的積極變化,今日起,推出“牽手十年‘煤’景可‘期’——大商所焦煤期貨上市十週年”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記者 姚宜兵
煤炭是重要的基礎能源,被譽為“黑色金子”。“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中的“烏金”就是煤炭,這句詩既含蓄表達出古代煤炭人的勤苦勞作,也生動說明了煤炭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價值。而焦煤作為煤炭家族中的稀缺資源之一,是焦炭生產不可或缺的原料,連接煤焦鋼三大產業。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焦煤生產國和消費國,巨大的貿易規模缺少有效的風險對衝工具。在2013年3月22日焦煤期貨上市後的10年間,期貨市場始終護航焦煤產業在供需巨震、價格波動中發展。
綜合供需變化、價格波動和期現融合程度等方面,焦煤期貨上市後大致可分為2013至2016年、2017至2019年、2020至2023年三個階段。其中,在2013至2016年,“震盪”是行業的突出特徵。以2016年年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轉捩點,此階段焦煤價格呈現“先大跌後大漲”的局面,產業經受著市場大起大落的考驗。在這一階段,焦煤期貨“小荷才露尖尖角”便初步發揮了市場功能,在劇烈波動中提供了遠期價格信號和避險工具。產業開始關注和嘗試參與期貨市場,一首焦煤產融結合、攜手發展的“交響曲”由此按下“播放鍵”。
在產業期待中“誕生”
鋼鐵、煤炭產業是大商所產品佈局的重點板塊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領域。繼2011年上市焦炭期貨後,大商所在2013年先後推出了焦煤、鐵礦石期貨,進一步完善了“煤-焦-礦”衍生產品鏈條。
早在上市前,“焦煤期貨”就是市場關注和討論的熱門話題。我國煤炭資源雖然豐富,但焦煤儲量僅佔煤炭儲量的10%,主產區集中在山西、內蒙古、陝西等地,國內優質焦煤資源相對匱乏且分布不均,需要從澳洲、蒙古進口大量焦煤以填補內需缺口。早期的煤焦產業整體主動管理價格風險的意識還不強,個別貿易中甚至出現摻假、混雜等情況。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後,一些企業進一步重視風險管理工具的參與利用,對於上市標準化的焦煤期貨、提高全行業風險管理水平的呼聲漸起。
期貨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穫悉,焦煤品種本身有標準化程度低、品質指標複雜等特點,如何設計出既貼近產業、又具備標準化和便於交易的焦煤期貨合約,是當時交易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例如,用於煉焦的煤種包括焦煤、肥煤、瘦煤、氣煤、1/3焦煤、貧瘦煤和氣肥煤等,不同煤種性質、價格和用途又各有不同,如何準確定位交割標準品、設定合理的升貼水,關乎合約上市後能否有效發揮功能、反映主流現貨價格。再如,我國焦煤主產銷地集中在華北、山東等地區,2010年後進口量擴大,多個地區港口貿易越發活躍,如何選擇期貨基準交割地並制定合適的地區升貼水尤為關鍵。
在2013年之前,國內外在焦煤品種上尚無成熟的實物交割期貨可供參考。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焦煤生產和消費國,為了讓全球首個成功的、實物交割的焦煤期貨合約能夠立足中國實際、落地生根,大商所錨定難關,創新克難:基準品方面,按照貿易量最大的主焦煤煤種來設計,對替代品的灰分和硫分上放寬,並將滿足條件的肥煤也納入交割體系。交割基準地方面,明確了以華北地區為交割區域,京唐港、天津港、青島港、日照港、連雲港這5個最具集群效應的黃渤海港口為基準交割地。交易單位方面,考慮到現貨貿易中,一節火車可運輸60噸焦煤,且較大的合約單位有助於企業降低套保成本,因此將焦煤期貨的交易單位定為60噸/手。
特別是針對焦煤品質指標體系複雜、常規方式難以評判品質的問題,大商所為焦煤期貨創新設計出小焦爐實驗指標,利用小焦爐模擬生產焦爐,偵測焦煤單獨煉焦產生焦炭的性能,進而判斷焦煤結焦性。這是國內期貨市場首次透過衡量產成品品質指標來確定原料品質的交割品質標準,體現了以現貨企業實際應用為出發點的合約設計理念。
2013年3月22日,焦煤期貨在大商所掛牌上市,並很快成為市場的“明星品種”,上市伊始就初步發揮市場作用,為上下游企業提供了有效的價格發現平台和避險工具,也為建設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期貨品種體系奠定了基礎。
上市之初,價格發現功能初顯
回顧焦煤期貨上市後的前4年,焦煤期貨跟隨焦煤現貨市場經歷了一個又一個重大轉折,在價格發現、風險規避方面為企業保“價”護航。
中輝期貨雙焦高級研究員杜鵬回憶,焦煤期貨上市前的2013年年初,在終端旺盛需求的帶動下,國內鋼材市場快速發展,國內產能快速釋放,下游鋼鐵對於原料的需求不斷提高,支撐焦煤價格高位運行。據世界煤炭協會、海關總署數據,2011年至2013年,我國煉焦煤產量從5.04億噸漲至5.62億噸,漲幅11.4%,而同期煉焦煤進口量從4465萬噸漲至7540萬噸,漲幅69%。然而,就在市場看似“漲聲一片”之際,由於產能快速釋放和下游需求見頂的預期,產業風險正在積蓄。一些企業敏銳地透過期貨價格發現了市場“枴點”。
2013年3月上市後,當時的焦煤期貨1309合約從掛牌基準價1340元/噸一路走低,到6月21日跌至1003元/噸,3個月內跌去25%。除了6月至8月的短暫反彈之外,全年焦煤期貨主力合約幾乎一直振蕩下行。“雖然剛上市不久,但焦煤期貨已經為產業給出了遠期供需變化的明確信號。一些關注和參與期貨市場的煤炭產業鏈企業很快地捕捉這一信號,開始主動調整產能,並在期貨市場對剩餘貨源進行風險對衝。”杜鵬說。
他表示,到2014年,焦煤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進一步顯現。隨著國內鋼鐵需求進入平台期疊加廢鋼回收比例不斷提升,焦煤需求逐步減少,現貨價格持續走低,部分煤種甚至出現成本與利潤倒掛的現象。一些上游企業及時捕捉到期貨市場資訊,提前改變了經營策略,透過自發縮減落後產能等措施有效避免了虧損擴大。
在產業調整中經歷考驗
如果評選過去10年焦煤產業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裏程碑,那麼,除了2013年焦煤期貨上市外,2016年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值得銘記。
2013—2016年上半年,受供給相對寬松等基本面影響,焦煤現貨價格一路下跌,到2016年價格跌幅60%。2016年2月,相關部委發佈了相關限產檢修、縮減煤礦生產工作日的要求,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幕就此拉開。由於在2013年之前的幾年,雙焦價格持續低位運行,部分煤礦、貿易企業虧損,因此在2016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煤礦減產相當果斷。
從結果看,當年我國煤炭產量同比下降9%,煤炭產業由供大於求走向供需基本平衡,扭轉了過去長達5年焦煤生產利潤下跌的局面。在唐山百馳煤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宏元看來,當時相關政策改變了供應過剩、企業虧損和資源嚴重浪費的局面,促進了焦煤供需更平衡。
隨著供給端的調整,2016年8月至年底,焦煤價格進入快速上漲通道。至2016年年底的數月內,焦煤現貨價格漲幅接近300%,一直到2017年相關措施調整後,焦煤價格明顯回落。2017年6月,焦煤期貨主力合約結算價947元/噸,回到了2014年年初的價位。其間,交易所堅守“零容忍”的風險底線,主動出手加強期貨市場監管,透過提高交易保證金、手續費標準等方式抑制過度投機交易,在穩市場、穩預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回顧當年焦煤的大幅波動行情,中鋁國際貿易集團能源業務中心總經理肖佳華認為,這給焦煤產業鏈企業上了重要的“風險管理課”——在周期性行情中,企業首先要控制好風險,其次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一旦遇到市場快速波動的行情時,我們就需要藉助期貨工具,在做好風險對衝的前提下保證現金流正常運轉,確保在周期性行情中活下來。”他對記者表示。
從2013年焦煤期貨上市到2016年年底,透過期貨市場,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開啟了從“無序”生產、粗放管理,到利用期貨工具“有序”經營和管理風險的新階段。與此同時,這4年間產業供需格局、貿易流向發生了較大變化,需要期貨市場做出相應改變。這為2018年交易所順應產業變化而首次調整焦煤合約標準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