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一呼叫中心:4008618888

主題演講3:原油價格波動及全球石化行業格局演變

來源:發佈時間:2021年04月07日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所所長 戴家權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上午好!還是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做匯報和交流。

  按照會議主辦方的建議,今天讓我報告一下原油市場的一些變化情況,以及全球石化行業格局近幾年的變動的一些情況。前面徐主任和祝主任從宏觀面以及中國國內的整個石油石化行業發展的狀況進行了很深入的分析,我這個報告應當是聚焦於全球行業的發展的一個狀況。

  今天我的報告內容想分成三個部分,首先就是在這新冠疫情“黑天鵝”的衝擊下,全球的整個原油產業鏈它的一個運行狀況,第二點是對市場走勢形勢的展望,第三點是行業發展的一些趨勢。當然了,我們中國去年作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石油的市場,包括石化產品的市場復蘇也是在全球的主要經濟當中表現亮眼。但是對我們全球的市場來講,去年應當說是重挫,這種重挫也是創了歷史上最差的表現。去年新冠疫情的衝擊導致全球的石油市場供應鏈嚴重的過剩,平均水平達到300萬/桶每天,現在屬於市場再平衡階段,主要指的我們庫存什麼時候能夠降到一個正常的水平,也就是說儘管去年年中以來,OPEC+持續大規模減產,已經進入了去庫存的這種趨勢,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全球的石油的庫存仍然是處在正常水平之上。因此如果說去年這種供需嚴重失衡對我們現在市場的一個影響,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仍然處於庫存的去化階段。

  從需求來看,去年整體的全球降幅也創造了歷史之最,全年平均下來將近900萬桶/天,全球的石油消費是1億桶,去年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4月份降幅達到2200萬桶/天,這也是歷史上所沒有的。那我們再看供應,從供應來看去年下半年開始,產油國實施大規模減產,這應當是被動的,也可以說是產油國主動的調整,使得市場能夠趨於平衡。我們看到如果全年平均下來降幅達到650萬桶/天,如果我們回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期間那個時候,OPEC三輪減產才減產了420萬桶,那本輪應當說全年平均下來這種規模也是創歷史記錄了。

  我想這裡面還有一個值得關注一點就是右下側這個圖,我們看到像挪威、巴西包括中國都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原油產量的增長,那這可以說是逆勢增長,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咱們各位觀察我們石油這個行業,我們一直常說的是一個周期性行業,也就是這些國家和巴西很典型的深水產量,十幾年長周期項目,不管市場如何變化必須要考核。那我們國內中石油也在參與這個項目,因此我們常說的石油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周期性的一個行業,就是這種產量、油價、需求、供應的這種平衡呈現出很典型的這種周期性變化。

  那麼再看一下,對我們行業來講可能影響更為直接的除了絕對價格水平的高低之外,那可能就是價差。那麼首先對於我們國內煉廠來講影響的,比如重油價差,我們知道過去十幾年我們國內新上的一些煉廠很重要的設計就是加工中重原油這種設計。那我們可以看到去年布倫特全年下來出現了負值,應當說這是極不正常。那也反過來說我們中重原油的價格相對走強或者處於高位。這個主要的原因非常清晰,那就是在中東產油國減產主要減的就是中重石油,這點應當是對我們亞太區的煉廠是極為不利的。

  我們再看市場,我們拿的貨到手的成本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我用這個表示是去年5月份以來,沙特官方官價對地中海地區和對亞太地區出口的升貼水變動情況,圖顯示得非常清晰,對我們亞太地區亞洲的溢價是非常清晰的,非常清楚。我們都知道出口到亞太地區沙特出口的油是阿曼和迪拜的均值,出口到地中海地區掛靠的是布倫特油價,而去年布倫特全年平均下來是低於迪拜。而相反這種出口的官價對我們亞太地區的煉廠來講它接受的實際價格是非常非常高的,我說得是相對是非常高的。因此,應當說對我們亞太區包括中國的煉廠這種煉油的毛利來講形成一個直接的挑戰。

  再看下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煉廠的運行情況,一個基本觀察的現象叫全球煉廠的產能利用率創了歷史的新低。正常來講,北美地區的煉廠應當是利用率水平全球最高的,基本上在90%以上,全球的平均水平應該在80%-90%之間。但是去年降幅到70%多一點的水平,尤其是我們可以看到,全球不單單是我們亞太區在降,全球都在降。應當說產能利用率的下降對於整個行業的運行效率來講毫無疑問是非常差的。因此從煉油毛利的表現來看,我們一個基本的看法是煉油毛利的水平創了新世紀以來的最低。去年全球的平均也就一塊五毛錢,從亞太地區來看前面我提到了,這種亞洲溢價的存在,使得我們亞太地區的煉油毛利在全球的三大區當中是最低的。那麼其中二季度的時候也就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度為負值,也就是煉廠開工直接就是賠錢的。因此,我想這個對於亞太的煉廠來講一方面產油國出口價格的一種歧視,包括我們區內的三大成品油全面的過剩,導致我們整個的區內,整個煉油毛利處在一個全球非常非常低的一個水平。當然說亞太區這成品油全面的過剩跟中國近幾年大規模的出口有沒有關係呢?如果從直接的表象來講毫無疑問是有關係。

  2015年國內放開進口權以後,國內尤其是地方煉油加量進一步提升,解決了煉油瓶頸滯後問題,應該說國內成品油供需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因此保證石化原料的供給,以及煉廠維持正常水平的運轉,不得不加大給出口。而我們整個亞太區從整體上來講我們汽、煤、柴都是過剩。

  再看一下下游的石化的一個生產,因為乙烯作為石化的龍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全球的乙烯裝置的開工率普遍下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降幅遠遠小於整個煉廠的開工水平負荷的降幅。同時我們也觀察到,全球石化產品的價格的走勢要顯著好於原油的價格走勢。這裡舉了一個例子,比如美灣去年乙烯平均價格來看甚至漲了1.8%,那這裡面就反映出在疫情的衝擊下這種下游的石化產品對於我們全球的人民生活的需求、消費具有剛性,而不像這種成品油這種差異。

  下面就再報告一下對於後期市場一些看法,首先宏觀和金融層面,當然現在我也贊同前面徐主任提到,其實去年是看疫情的防控,今年我們整個行業需求的復蘇特別是成品油復蘇就是看疫苗的進展了。那麼從全球的疫苗來看我想是偏樂觀的,全球近200多種疫苗都在不同階段都在加快驗證和使用。應當說每個國家或者地區疫苗的這種進展越快,成效越好,可能這種反映在我們的需求和供應上就會體現出來了。同時我們如果看進度,那毫無疑問,在主要的經濟體當中美國現在遙遙領先,因此如果我們看需求,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石化產品生產國,因為乙烯的生產能力全球最大。那麼它這個疫苗的接種全球遙遙領先,那麼對於後期整個市場格局的變化,我想這種疫苗的重要性或者是說我們要觀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一個指標。

  對於全球的經濟當初無論是IMF對今年的預測毫無疑問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反彈。除了中國這種可能會超預期增長,當然對於中國前面祝主任也提到,6%以上的指標可能是偏保守一點。那麼今年的經濟恢復和增長,在疫苗趨於樂觀的情況下,我想相對可能也是偏樂觀。另外對於石油行業最重要的包括原油及其下游的石化產品,特別是原油作為整個大宗商品的頭,毫無疑問它的價格會受到整體的宏觀層面的一個影響。那麼這種寬松的環境對這種整體的原油價格的走強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援作用,這個作用至少在目前來看我們說漲了,可能現在目前來看在供需這種比較平衡,仍然處於去庫存的階段可能再次大幅上漲難度大,但是它起到了再次托底的作用,也很難深幅的下跌。

  同時,我們也看到如果跟其他的投資標的來看,我們原油價格60美元多一點如果以布倫特來看就相當於去年年初的水平,甚至還要低一點。那麼如果更長的歷史時期來看,我們全球的石油價格的發展的歷程來看,跟歷史的高點像08年來看我們顯然要低。因此這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觀察選擇投資品這種配置,從實際的資金的動向來看也很明顯,全球都出現了一種狀況,資金在湧入石油這種商品,總的持倉的水平創新高,這是直接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下面再報告一下全球石油的需求的趨勢,如果說這種金融因素、宏觀面的因素是這種價格的加大了推波助瀾的價格波動的波動性,那麼供需格局這種趨勢就決定了價格或者說這種石油這種商品它的一個價格變動的趨勢。而目前來看,我們全球的石油需求仍然處於復蘇的進程當中,今年全球的石油需求毫無疑問最主要的一個指標還是要看幾大經濟體以及疫苗的進展情況。首先看一下現狀,我們全球的石油需求現在處於什麼水平,我們說仍然處於恢復期,到3月份的時候就是紅色那條線處在2019年和2020年中間那個位置,但是較2020年已經顯然有一個比較好的修復。但是現在仍然沒有恢復到一個正常的水平,也就是說需求相對來講還是比較疲弱的,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整體上如果我們評估下來的話就相當於去年、前年同期的96%,那麼對於後期怎麼看呢,有幾個因素,當然中國作為去年拉動全球石油需求非常非常重要的動力,因為我們國家去年消費量突破7億噸,進口量突破5億噸,我們石油的表觀消費增長了6.6%,其他國家都是負增長。

  那今年會怎麼樣呢?一個基本的觀點,我們認為今年我們國家石油需求的增速會比去年要低,對需求的拉動作用將減弱。儘管我們的加工量仍然會較快的一個增長,但是我們國內石油的庫存是處於相對的高位,也就是說我們是去年拉動石油需求表觀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庫存的增加在今年可能就不會那麼顯著了,甚至要處於去庫存的狀況。因此這對表觀需求的增長是有制約的,我想這個就是對中國作為全球最主要的,對於今年全球石油需求拉動作用的一個基本的看法。

  那麼基於這種判斷呢,我們認為今年全球的石油需求仍然處於這種修復的階段,總體上會達到疫情前水平的97%,除了中國以外,繼續低速增長以外,其他主要的石油消費國很難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當然不同的機構我感覺還是認識不一樣,比如IEA現在發佈的中期展望報告裏面認為石油的需求恢復19年的水平,跌到22年後年了,甚至到2023年。我想的這個應當說對於我當時我在現場跟他們做交流,我就問他對於處於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感受不一樣,也就是悲觀和樂觀可能會影響這種情緒的判斷。在會上國內的專家認為全球的石油需求大致在明年就可以達到恢復到正常水平,IEA可能處在法國,當時正處在封鎖階段它的預判相對悲觀一些。但是不論怎麼說,全球的石油需求現在仍處於修復期,這是一個基本的現實。

  當然這裡面對於不同的油品來講化工用油和需求延續增長態勢,航煤到今年年底,下半年我們感覺放開全球航空出行的概率還是比較小,因此就這一點也使得我們全球的石油需求也很難在年內恢復到正常水平,這是一個重大的制約因素。供應側來看這種市場的再平衡主要除了需求的恢復以外,另一方面主要得益於產油國大規模的減產。從過去的大半年履行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特別是沙特,它對這種執行減產的力度和決心確實是比較大的,減產托市這種決心非常堅決。那麼這也是整體上我們市場能夠再平衡的一個基礎的條件。

  那麼從產油國對油價訴求來看,主要看兩個國家,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沙特。那麼俄羅斯在做今年國家預算的時候它對油價的預算是44、43美元/桶,相對比較低。那麼沙特今年它的財政收支平衡油價是67.9,也就是68美元,這個水平比俄羅斯要高的多。但是如果跟前幾年沙特的八九十美元這種水平來看應當說已經下降非常顯著了。因此從這兩個國家對於油價不同的訴求,我們對減產量下一步的減產政策就有一個估計,毫無疑問沙特是維護油價,它的油價水平可能跌破60對於它來講在目標上就會偏離度比較大,對俄羅斯來講沙特就不得不允許它小幅的增產,訴求不一樣。那麼另外一個在供應側非常重要的變化,我們觀察到今年這一輪油價跌下來美國的表現不一樣,在14年那一輪我們看到美國原油產量隨著油價恢復以後,產量也勻速的反彈,而本輪美國的原油產量沒有隨著油價的恢復迅速下降,這個應該是在我們整體判斷供需格局非常重要值得關注的一點。原因我想最重要就是生產者的心態和策略發生重大的改變。

  第四點,在供應側值得關注的就是伊朗和利比亞一個出口的問題,因為伊朗它現在制裁以後按照國際能源論壇洲際數據官方出口數據是0,但是根據Kpler公司表示因此市場對其原油出口還是關注度很高的,我個人認為確實值得關注。那麼對於後期減產聯盟的走向我認為最合理的選擇就是適度增產,大規模增產是沒有的,也就是大規模增產是破產。從4月1日會議結果來看采取的確實就是這種策略,適度的隨著需求的恢復,適度的一種增產。

  對於今年整體的供需態勢我們是這樣一個看法,整個全年需求在恢復,OPEC+持續的減產政策,市場基本面會持續的改善,這種庫存會繼續下降,也就是市場的再平衡進程必須要保持下去,這樣才能最符合整個行業的利益以及產油國的利益。那市場再平衡的節奏會不會打斷,我感覺產油國不會主動起到作用,對他們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另外美國打斷再平衡的可能性不太大,唯一值得在供應側關注的伊朗和利比亞的問題。那麼在市場再平衡的階段,我們認為油價它不具備再次大幅衝高的基礎,當時60美金的情況我們認為處於比較合理的水平,我們認為全年水平大致也在60-70美金之間,這對產油國各方面來講都可以接受。

  下面最後一點,報告一下石化行業發展的趨勢,首先對於成品油需求在減速,如果這種碳約束更強了以後,可能甚至會達峰,這個就使得我們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會受到一定的抑制。第二點我們認為石化產品的需求增長動力不減,佔石油需求的比重將繼續提升,因為在過去的20年裏邊,我們全球石化產品的需求增長了62.7%,也就是63%,同期全球的成品油需求只增長了13%不到。那也就是說這種石化產品需求快速增長,成品油需求的相對來講在減速,這種趨勢不是現在才有的,過去20年這種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那麼對於未來來講,這種新的經濟的模式發展我們感覺這種石化產品的應用場景不是縮小了,可能會更豐富。當然在這裡邊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污染的問題,比如塑膠可降解再生利用,解決好這些問題。那麼對於未來這十年來講,我們基本的一個判斷:對於石化產品的需求保持相對樂觀,我們認為比較樂觀,未來十年我們認為它整體上會增長四分之一,主要的石化產品的需求。

  那麼從供應角度來看我們全球的煉油能力保持較快一個增長,我們的亞太地區繼續引領全球煉油能力的增長,當然了如果從單一地區來看北美仍然是最大的煉油區,但是我們中國和產區中東來看佔比迅速的提升,中國國內好多大項目還要投產,還要建成投產。那麼另外一個我們觀察到全球的煉廠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化,特別是這種石化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成品油的需求相對在減速,那我們都看到全球煉廠複雜程度在進一步的上昇,二次加工能力在不斷的提高。如果說全球從煉油的環節來看煉廠的複雜程度北美地區當然是最高的,但是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一個水平,我們亞太地區這幾年調整的比較快,特別中國。

  另外一個我們觀察到亞太地區作為可以說淨輸入區,無論是原油、石化產品的淨輸入區,我們看到減油增化持續推進,成效非常顯著。我們可以看到亞太與中國的化工用油收率近幾年呈現快速提升的趨勢。同未來來看我們認為亞太地區會繼續引領全球的煉油能力的增長,右側這個圖大家可以看到未來五年全球各地煉油能力的變化,我們中國、中東這是引領全球的能力的增長,但是煉油增長同時成品油需求不會太小,我們認為煉油能力相對來講不會恢復到一個非常理想的水平。那麼對於乙烯作為石化的龍頭來看,我們現在亞太和北美引領全球的產能增長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也就是現在全球的乙烯的產能增長就體現在原料區,就是北美和中國,市場需求區那就是中國,也就是市場需求區在擴能,原料區在擴能,這種趨勢目前來看仍然在持續。

  那麼現在下一步大家可能就比較關注了,什麼時候會達到一個平衡甚至會進入到一個比較激烈競爭的階段,我講下面就值得關注。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高度關注美國乙烯的成本在全球處於非常低的水平,對我們國內的以油頭為主來講,這種挑戰,儘管目前受到中美關係的影響,但是如果從長期的角度來講這種挑戰是不容忽視的。從未來來看,我們國內基礎的石化產品產能的投放,我們中國要佔到六成以上,也就是這種擴能主要來自中國,從供需平衡的角度來看我們國內現在有一些產品未來“十四五”還行,有一些產品就會出現問題。因此我講的擴能的高潮應當說這種大潮當中,對於未來的危機還是要充分的一種警惕的。

  最後報告一個基本的結論,整體來看全球的石油需求仍然處再一個恢復的進程當中,成品油的需求確實在減速,使得煉油毛利可能不會很快恢復。但是石化產品的需求確實比較好,我們感覺這是一個需求格局的變化。另外從供應的格局來看這些產油國OPEC+大規模減產它是推動了市場再平衡,現在市場仍然處於再平衡的時期。那再平衡時期,在庫存高起的情況下,剩餘產能仍然達到900萬桶,我們感覺原油價格漲到更多在基本面可能性確實不支援。從石化的格局來講,我們國內從過去“十三五”到未來的“十四五”我們中國都引領了全球煉油和乙烯能力的增長,當然我們國家產業鏈完整性、供應鏈完整性這是我們的優勢。

  但是我們進口的替代仍然推進,但是有一些產品過剩的苗頭已經顯現了。那麼對於行情這塊我們認為今年整體水平上來看油價會有明顯的反彈,但是現在供需平衡仍然是非常脆弱,我們認為出現高價可能性還是不太大。我們煉油業效應中期內面臨很大的挑戰,我們國內這種結構性改革怎麼樣更好的推進減油增化這種工作應該是持續的推進。我想改革行業的發展和挑戰在十四五期間可能就會出現一個非常明顯的這種格局性的變化。

  上面就是我的報告,肯定還是有很多不好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