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華東化工銷售公司資訊部副經理 許彥
首先感謝主辦方的邀請,每年也都來參加,今年作為主講嘉賓是第一次,也感到很容幸。我發言的題目是聚烯烴市場的展望,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給大家介紹一下2020年國內聚烯烴的供需格局,第二部分是未來五年市場供需格局的分析,然後是2021年聚烯烴市場走勢分析及展望。
從這張圖來看全球聚乙烯的產能區域來看,東北亞是全球最大的聚乙烯生產地區,也是最大的消費地區,而中國產能佔了東北亞的產能67%,佔全球產能的18%,2020年中國聚乙烯產能超過了美國成為生產,最大國,中國聚乙烯消費量佔全球33%,成為聚乙烯最大的消費國。因為2月份美國的嚴寒天氣,導致聚烯烴大面積停產,其實對於市場的影響,尤其對上半年外盤的影響還是比較深遠的。
這是國內供應走勢變化的圖,隨著國內產能的增長,自2016年以後自給率逐步提高,預計到2021年自給率能達到56%,去年是53.2%。進口的依存度還是比較高,但每年確實在逐步的提升。
國內需求和供應的情況,從需求來看,華東區域還是聚烯烴最大的需求區域,達到33%,其次是華北,然後是華南、西北、西南和東北。這六個大區是按照中石油銷售的體系劃分的,我們和中石化唯一的區域是他們沒有西南,我們華北大區涵蓋了他們的華中大區,他們也沒有西北大區。從供給類型來看,進口佔了大頭,進口佔43%,我已經把進口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全部剔除了,一般貿易的進口量就佔了43%,其次中石化和合資企業是22%,中石油是15%,煤化工是12%,我們把聚烯烴為主的企業都劃為煤化工,新一體化是新的民企大的煉化佔了4%,中海油及其他佔了4%。從這裡頭的分布來看,進口佔了將近半壁江山,進口對國內價格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當然這也是相互影響,我們前面說了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國,人民幣對美元的影響,美元對人民幣的影響是相互的,從近兩年看人民幣對美元的影響大一些,但美元和人民幣從去年10月份開始已經開始脫鉤。
這是各區域產能需求和供需缺口,西北、東北是最大的調出大區,國內產能最大的區域還是在西北,產能達到572萬噸,但是因為西北的需求不到5%,所以淨調出需要377萬噸,從需求來看,總大的區域還是華東,1270萬噸,但產能只有348萬噸,需要922萬的調入。其次是華北,756萬噸的調入,華南407萬噸,西南是164萬噸。國內聚乙烯的產需矛盾比較突出,物流的變化對市場影響也是比較大的,這也是國內特點,春運前後或者北方運糧食都會造成價格偏緊,這也是為什麼市場每次春節前比較容易漲的原因,因為北方的貨運不過來造成資源比較緊,還有春節趕單的效應,所以這些因素的疊加導致春節前市場基本都是漲的。
聚丙烯來看,東北亞也是全球最大的產地,產能佔了全球的47%,國內佔東北亞71%,佔了全球的32%,這個佔比比聚乙烯大多了,中國是全球聚丙烯產能的超級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淨進口國,中國聚丙烯的消費佔全球40%,是全球最大的PP消費國。近期由於美金價格高,國內從今年年初聚丙烯開始大量出口,今後應該會成為一個常態,但這種大量出口的可能性應該是比較小的,因為我們是全球最大的淨進口國,也是最大的生產國,如果要靠出口解決產能的問題的話,那麼其他區域就會進入淘汰裝置的可能,這個短時間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認為聚丙烯的出口是長期的,而且會越來越大。但是如果短時間大量的出口,其實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可能在下半年或者五六月份以後,聚丙烯的出口就會明顯放緩。
聚丙烯自給率非常高,近十年隨著國內甲醇制丙烯和PDH大量投產,聚丙烯自給率不斷提高,2020年下降到80.9%,比2019年低了一點,主要因為疫情的影響。2021年隨著國內多套服置的投產,預計PP今年的自給率上昇到84%左右。自給率在80%以上,國內供應基本就處於飽和的態勢,我們知道很多進口產品很難替代高端的。聚丙烯和聚乙烯是一樣的,華東是最大的區域,佔32%,華南佔28%,華北是27%,西南是7%,東北是4%,西北是2%。從供應類型來看,分配比較均勻,沒有像PE,PE進口是一家獨大,這裡頭相對比較分散,中石化及合資是26%,煤化工23%,中石油12%,中海油及其他是11%,PDH佔9%,新一體化因為去年開的比較晚,佔了6%。從區域來看和聚乙烯是一樣的,產需矛盾是非常大的,西北每年有300萬噸的產量要調出來,最大的調入區是華東,西北的產需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物流的變化對市場影響比較大,尤其西北地區的物流對調入大區的價格影響比較大,包括西南、西北、華東,受物流的影響比聚乙烯更加明顯。
第二部分,未來5年供需格局的情況給大家簡要分析一下。未來5年,新一體化企業,我列了一些企業,從發展速度來看,新一體化企業快速發展的5年,年均增速已經達到了25.7%,發展勢頭十分迅猛。中石油也有一些項目的擴能,產能增速達到了12.2%。煤化工接近10%。中石化因為產能擴能不是很多,只有4.4%,但我們知道中石化的體量非常大,他增長一個點相當於其他企業增加好多點,所以整個來看中石化的體量還是最大的。預計到2025年國內PE產能的分布,新一體化超過中石化,是29%,中石化第二,是26%,中石油是23%,煤化工是16%,中海油及其他是6%,這個就比目前來說均勻的分配來說,新一體化確實近幾年發展迅猛,而且對市場的引導性比較強。
從區域來看,未來5年華北地區會成為國內PE需求最大的地區,華東和華南的需求量會小幅下降,西南、東北、西北佔比上漲,其中西南大區是發展最迅速的區域,佔比到了2021年增長了將近20%,將來西南大區貿易商的日子可能會比較好過一點。從區域來看,華北是33%,華東是30.4%,華南是19.5%,其他區域7.5%、4.5%、5.1%,動西北、西南都略有增長,主要來看,主要區域需求和2020年比差別不是太大,略有變化。
未來聚乙烯新一體化裝置是增長最快的企業,初步統計到2025年新一體化企業,PE產能規模超過1300萬噸。而且單套規模大、工藝技術比較先進,管理及一線操作人員都是經過央企多年的培養,管理水平比較高,操作熟練,綜合質素高,對傳統國有石化企業造成較大的衝擊。未來新一體化的佈局來看,華東是供應缺口最大的區域,新一體化裝置多數在沿海地區,海運運輸優勢明顯,擠佔華東市場是其不二的選擇,華東市場的競爭將進入白熱化。按照目前的區域運輸成本、生產成本來看,北方通用料有逐步退出華東市場的趨勢,華東、華南可能成為中石化、新一體化、中石油、進口產品爭奪市場的態勢,尤其是專用料的爭奪會進入白熱化。新一體化在華東的投入量是最大的,2025年會有600萬噸的產量會投放華東市場,其次是華北。
我們模擬了未來5年的競爭集聚,按照目前平均80%的開工率和各供應渠道原銷售比例不變的預算,各區域的供需出現了嚴重不平衡,其中華東因為新一體化新增裝置產量比較大,所以市場會出現比較嚴重的過剩,而華南和東北地區基本平衡,華北地區因為2023年煤化工和中石化增量有限,供需會出現缺口,西南和西北也會出現缺口,這會造成北方的部分產品逐步退出華東市場,彌補其他區域的供應缺口,供應調節主要是靠價格來調節,如果華東價格低的話,很多北方的貨不一定會到華東,可能會去華北、西南,這樣來看的話,整個供應格局,未來5年華東競爭的慘烈度是非常嚴重的,因為還要面臨進口的競爭,我們知道進口的產品也是擠不出去的。
聚丙烯和聚乙烯差不多,新一體化也是增速最快的,是20.4%,PDH是15.1%,PDH我們統計的量還不全,現在至少有2000萬噸左右的要計劃投產,煤化工、中石油在8.2%左右,中石化增速只有5%,但他的體量還是比較大的,所以整個來看的話,聚丙烯的佔比就相對比較均勻,中石化、煤化工、新一體化、PDH基本都在20%多一點,中石油的佔比下降到12%,中海油及其他是9%,整個來看多元化比聚乙烯強一些,因為工藝路線比聚乙烯多。
從各區域來看,華東佔比小幅下降,但華東的佔比還是最大的,32%,其他區域小幅上漲,漲的最快的還是西南大區,從6.2%漲到7.3%,平均增幅達到18%,這個增幅還是比較明顯的,要比其他區域增長的明顯。還是和聚乙烯一樣,聚丙烯整個需求在南方佔比比較大,北方雖然在增長,但因為整個的路線問題和產品、下游制品流程的問題,在北方還是比較慢。從供應缺口來看,華東依然是供應缺口最大的地區,西北也是最大調出大區,隨著國內產能的快速增長,如果按照聚丙烯的產能增長,到2021年局部就會出現一定過剩,到2025年國內聚丙烯將嚴重過剩,靠調節開工率已經不能緩解國內的供需矛盾,出口會緩解一部分的國內供應壓力大國外擴能也比較多。所以我們認為聚丙烯早於聚乙烯進入淘汰落後產能的時代,這個是全面性的,聚乙烯的大量出口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以前聚丙烯出口一個月大概3-5萬噸,其實影響不大,這次我們出口40萬噸,讓國外認識到中國的產能,可能會擠佔國外的產能。包括東北亞、歐洲他們聚丙烯的工藝和年限都已經非常老舊了,我估計今年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機會,今後聚丙烯可能要比我們預期走出去要走,我們預期原來認為2023年才會大面積走出去,今年這種特殊情況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比較好商機和契機,希望大家把握這個機會。
新一體化PDH裝置,PDH基本在沿海,而且華東、華南又是國內最大的使用地區,新一體化PDH搶佔華東市場是首要任務,而內陸PDH在沿海的市場份額會被逐步蠶食。我們預估80%渠道不變的情況,測算了一下2023年的情況,壓力大的還是華東地區,華東地區會出現181萬噸的過剩,華南地區基本平衡,華北會出現出口,西南缺口最大,東、西北回有小幅的缺口,這樣會造成北方產品,尤其是通用料低附加值的產品退出華東市場,來去彌補其他區域的缺口。
下面就把2021年的市場情況給大家簡要分析一下。首先我們先回顧一下2020年的市場,我覺得2020年市場是我們經歷的比較有意思的市場,我們總結了一下2020年市場的四個特點。一是疫情擾動了全球市場的需求,市場從大悲到大喜,幸福的日子來的有些突然,尤其是四五月份以後,上下游產業同時高盈利持續的時間歷史罕見。二是應對疫情,全球央行持續放水,低成本的資金讓市場顯現庫存快速下降,下游工廠的蓄水池一直處於近年偏高的水平。第四個是內外疫情分化,全球訂單回流,助推市場價格快速上漲,現貨商的悲觀預期難抵需求的爆發,套期保值,越套越深。
整個市場來看,其實再度形成了V型反轉,四季度價格漲到新高,我們見證了負油價,也見證了市場暴漲的行情,四季度很多產品價格已經漲到了兩年的高位,高壓漲到了近五年的高位,ABS基本接近歷史高點。從供應來看,2020年國內聚烯烴供應再創新高,但全球供應增量低於預期,可以從表格上看出,除了高壓同比負增長以外,其他產品增長遠高2019年,中國防疫異軍突起,讓全球資源都流向了中國,除了中國外,全球聚烯烴產地,如中東、北美地區,去年的產量下降了5%左右,全球聚烯烴的產量增長不到3%,遠遠地於中國。我們可以看到四季度外盤價格大幅上漲,這是因為很多貨賣到了,隨著外國疫情好轉,外圍需求開始快速增長,但由於缺貨,外盤價格大幅上漲,而且高於國內。外盤高於內盤的情況,在這幾年窗口時間比較短,但從去年10月份一直到目前為止,這將近半年的時間,而且價差還在不斷拉大,確實這是比較難見到的。主要的原因,第一是歐美裝置疫情以後,由於缺少工人,開工負荷提不上來,其次就是大幅超賣,導致本地缺貨,還有就是今年2月份美國的極端天氣,導致美國大量的停產,我們知道全球運輸效率已經很低了,由於美國的問題之後,又加重了運輸的難度,所以很多貨非常缺,又運不過來,這種狀態會持續到6月份以後,可能六七月份以後內外盤會逐步接軌。如果外盤價格一直比國內價格高的情況下,對國內的價格市場還是有支撐的,這也是導致上半年可能市場高位調整的主要力量。
供應的增速遠大於需求的增速,但價格一路上行,錯在哪裏?2020年國內塑膠制品產量同比增長只有3.7%,而市場看好的家電行業增長也不是特別多,冰箱是8.4%,冷氣機是8.3%,洗衣機是3.9%,唯一的亮點是出口,冰箱增長35.6%,洗衣機是下降的,冷氣機是13.9%。但是出口的大幅增長主要是三季度開始明顯增長的,一二月份出口訂單是不好的,也就是四季度上漲的主要動力。但是全年整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出口的數據還是國內產量的數據,並不是很亮眼,供應確實是大幅增長,但需求從制品來看一般,市場價格卻在一路上,這裏面肯定有錯誤。錯在哪裏?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需求彈性比較大,上半年四五月份,不管是國產還是港口庫存,還是社會庫存都出現了快速下降,其實我們知道四五月份疫情對下游影響還是比較嚴重的,為什麼庫存這麼快下降,就是因為聚烯烴需求彈性比較大,市場上錢多還是貨多,大家一定要關注這個問題。
我個人對用戶庫存的理解,2020年3到4月份價格低位時期,當時資金成本很低,下游工廠或多或少都建立了一定的庫存,按統計局統計,國內規模以上的塑膠加工企業在3萬家,行業協會供給塑膠加工企業大概有20萬家左右。按照聚烯烴產量佔比來看,65%計算,使用聚烯烴的廠家在13萬家左右,假設這13萬家企業每家多拿50噸貨,就能吸納650萬噸,如果每家拿100萬噸貨的話,市場上會少1300多萬噸貨。4月中旬市場價格見底後,價格一路振蕩上行,在市場上漲期,這650萬噸庫存是看不到的,少了這650萬噸的庫存,市場其實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這個例子不一定準確,但也能說明一定的問題,聚烯烴有別於其他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中間團隊和下游團隊太龐大,這個蓄水池蓄水能力非常強大,一兩千萬噸貨如果價格合適,說不見可能就不見了。
從下游開工來看,4月份以後才開始恢復,三四月份高於往年,上半年受疫情的影響出口和內需的訂單一般。下半年的訂單是不錯的,而且下半年的開工率高於上半年,開工率和利潤率是呈正比的,開工率越高的企業利潤是越高的,這和往年也不太相同。
我們一下2020的市場,這是沙特和美國頁岩油成本的情況,2020年OPEC+減產,已經導致供應端庫存明顯下降。進入到2021年,原油在OPEC+繼續減產的情況下、經濟復蘇以及全球央行防水的多重利好下,原油一二月份的價格大幅上漲,春節的價格基本漲到近兩年的高位,部分機構看漲80,極端的有看100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原油年內的需求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是很低的,而OPEC+仍然有800萬桶/日以上的閒置產能,完全可以抑制的大幅上漲。而且過高的油價格並所有產油國想看到,65美元/桶是大多數產油國和用油國都能接受的價格,我個人覺得如果沒有新的突發事件,預計2021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在60-70美元波動是大概事件。
2021年產能增幅也比較大,按各個口徑統計了一下,全密度裝置是295萬噸,低壓裝置是205萬噸,高壓和EVA是125萬,聚烯烴是724萬噸,2021年產能的投放比2020年大很多,這些大型的裝置產能大,對市場產能也是比較大的,供應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但下半年的壓力要大一點,因為很多裝置滯後期。
這是近十年聚乙烯產能的變化,從2009年的800萬噸,到將近3000萬噸,2020年的產能是19.8,202年產能增幅達到28.7%,近十年負荷是9.5%,這兩年產能增幅遠大於平均產能,後面產能供應壓力不容小覷。
這是聚丙烯,今年要達到4000多萬噸,去年產能增速是2.7,今年是達到22,近十年平均產能11.9,整個產能增幅遠於平均增幅。
這是今年全球的增產,不含大陸,是1億噸多一點,2021年新增產能445萬,增幅4.2%。考慮到去年疫情的影響,預計進口壓力偏大,預計全年進口增幅在10%-12%。聚丙烯也是一樣的,不含大陸是6000多一點,今年增速達到了5.2%,比去年3.1%要高,而且聚丙烯的進口增量保守估計20%,不保守估計在30%,今年的進口壓力比較大。
我們把去年滯後開車,包括今年新的按照時間來算的增量,高壓EVA是109萬噸,低壓是234萬噸,線性是246萬噸,聚丙烯是554萬噸,增量還是比較大。這是檢修帶來的損失,每年的檢修損失量相當,從2021年來看聚乙烯損失量大一點,加起來八九十萬噸,加上非計劃的有90萬噸左右,但聚丙烯小一點,今年只有60多萬噸,加上非計劃80萬噸,但2020年超過100萬噸的停車。但後面高壓上行的空間可能大,如果大家有高壓的話,穫利逐步就要出了。
這是近幾年產量的對比圖,可以明顯看出來下半年產量和往年比已經明顯拉開了差距,上半年部分產品還是糾結在一起,下半年哪一個產品來說,基本上比往年都出現了明顯的增長,所以供應的壓力在下半年是比較大的。
2020年國內聚烯烴增量進入大爆發期,進口增量比例有所下滑,但國產增量是比較大的,是558,進口是190。聚丙烯的增量是140,這是保守估計,不保守估計的話要在170左右,聚丙烯的增量也是來自於國內。但是和2017年、2018年、2019年比起來,進口聚丙烯的增量非常明顯,說明國內產能的釋放也在加速。預計2021年聚烯烴的產量在8590萬噸,同比增長20.9%,比2020年高15.2%。聚乙烯同比增幅19.1%。聚丙烯不含粉料增長23.2%,比2020年的18.6%要高。整個來看,今年供應的增量其實比較明顯,要比2020年大。
大家看一下成本的支撐,按照油價60-70來算的話,聚烯烴的成本在6500-7300。煤化工,因為煤炭坑口價格差別非常大,我是按400算的,成本是在6540。煤化工還有一個誤區,我們知道8-9噸煤才能做一噸聚烯烴,運8-9噸的運價和運一噸聚烯烴的運價差別是非常大的,所以運費成本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甲醇按照2400算的話,成本是8900,甲醇的成本壓力現在是最明顯的。其次是PDH的裝置是560,算下來是7000出頭。丙烷波動比較多,去年高的是650,低的是400多,丙烷後期價格對成本的影響還需要再觀察,後面裝置上來的時候,可能這個價格就不是這樣了。
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截止2月底,不少品種漲到10年的高位,美國1.9萬億刺激計劃,是市場再通脹預期的根源,2020年是通脹還是滯脹不好說。但各國央行政策轉向可能性很低,只是放多少的問題,所以2021年的市場不太會缺錢。2021年塑膠市場,宏觀面繼續偏暖。但從國內塑膠供應面來看,國內大規模的擴能,勢必造成國內供應壓力的不斷增加,下半年壓力明顯大於上半年。2月份美國因為嚴寒天氣造成大面積停車的影響,以及國外工業生產受疫情影響減弱,國外對塑膠原材料需求較強,聚烯烴價格內低外高的調試會持續到6月份以後。2021年是上游大規模擴能和全球央行繼續放水並行的一年,整體來看2021年聚烯烴市場,受資金面和集中擴能的影響,價格大概率是寬幅振蕩,上半年價格高於下半年,受進口影響大的產品價格會維持偏強走勢。我們主要的精力還是盯在供應上,因為今年供應上能講的故事還是有。總體我給大家一個判斷,我認為上半年不好跌,下半年不容易漲。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