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國際化工原料事業部總經理 趙軍
我們對乙二醇做了分析,是從原料端乙烷、丙烷包括石腦油一直到乙烯,往下面到EO到乙二醇的趨勢做了分析,我們跟大家分享。
這裡面其實是這樣的情況,對於乙二醇來說,主要是從環氧乙烷過去,環氧乙烷原料就是乙烯,乙烯原料油很多種,以前是透過煉化一體化透過石腦油過去,包括衛星石化是從乙烷作為路線可以過去,包括萬華化學、寶萊這些公司是用丙烷作為原料裂解以後生產乙烯,往下可以做到環氧乙烷到乙二醇。除此之外還有煤頭路線,所以這裡面乙二醇的產品還是蠻特殊,因為原料來源相對以前來說越來越豐富了。往下的話,它的用途會比較單一,主要是在聚酯行業比較多。
我們可以分三個部分:1.乙烯產業分析;2.環氧乙烷分析;3.中國乙二醇分析。
一、乙烯產業分析
從全球來看,基本上可以看到環氧乙烷透過乙烯來生產,乙烯的原料、工藝主要是透過蒸汽裂解,就是你把不同原料放入煉爐裏面,包括石腦油,輕的石腦油可以直接到乙烯和丙烯,如果用乙烷就可以到乙烯,包括丙烷。這些工藝主要是透過蒸汽裂解生產乙烯,乙烯往下往聚乙烯、乙二醇等產品發展。所以,從工藝來看,蒸汽裂解是最主要的生產乙烯的工藝,而從環氧乙烷到乙二醇的路線來說也是最重要的路線,我們會講到從整個乙二醇的定價來說,也是遵循油到石腦油到環氧乙烷的路線進行定價。
對於蒸汽裂解而言,我們看到上面四個部分,就是乙烷、丙烷、丁烷以及輕質化的石腦油,這是透過蒸汽裂解以後生產乙烯最主要的路線。這四個產品,可以從全球來看我們做了分析。在這裡面我們關注三個地區:1.北美,主要是美國;2.中東,除這兩個地區就是東北(中國)。在美國而言,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乙烷的全球產量在2025年佔到一半,我們知道乙烷到乙烯是最經濟的路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從美國買乙烷到中國進行裂解生產乙烯,往下做不同的產品。除此之外就是丙烷,我們看到藍色區塊就是丙烷在全球2025年佔到36%。可以看到這個柱子就是在2020年到2025年,就是2025年相對於2020年來說乙烷有將近700萬噸的出口增量,丙烷有1100萬噸的出口增量,這是美國當之無愧的輕質化原料出口大國。我們看到中東地區,雖然乙烷1/3的產量佔比,但是出口為0,因為中東地區乙烷限制出口,主要是因為乙烷在中東地區已經開始變得枯竭,而在美國是因為天然氣不斷勘探以後,乙烷量比較大。除此之外是丙烷,中東的丙烷在全球2025年佔22%,但是它的出口增量可以看到2025年相對於2020年只有400萬噸的出口增量,也就是說像丙烷脫氫或者丙烷蒸汽裂解,包括萬華或者寶萊公司做產業路線,其實你不得不考慮多元化的采購路線,一方面我們知道中東的增量有限,如果只是從單一地區買原料的話,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說必須有一些組合,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很多公司會考慮從美國買丙烷。當然,也有很多地緣政治的影響包括貿易戰會不會在未來會惡化,這對整個采購成本會有增加。丙烷成本一增加,如果蒸汽裂解的話,也會不斷推高乙烯生產成本。
回到中國,對於中國而言,對於乙烷和丙烷都是負值,出口量為負,所以要進口,所以一方面我們估計到2025年中國主要是從美國,因為其他地方沒有乙烷的出口增量,大概有500萬噸采購量。其實,我們知道衛星石化大概有300多萬噸量透過長約進行鎖定。目測來看,目前是200萬噸進口增量來自於美國,主要是從中國區進行采購。除此之外,我們也估計丙烷的量在今天的1400萬噸的進口基礎上,還會再額外增加1000萬噸,其實這是比較保守的估計,這也要看中國丙烷裝置的投產節奏和產能釋放情況。實際上,我們估計會遠大於1000萬噸的量。因為我們也知道萬華230萬噸的丙烷,寶萊220萬噸,合在一塊就是450萬噸,你還要上這麼多丙烷脫氫裝置,包括一期、二期、三期。簡單來看,我們認為丙烷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認為資源從中東過來存在一定的風險,是不夠的。而且從全美來,它的出口增量能不能跟中國的需求增量進行匹配。所以在這裡面的格局是什麼?對於未來來說,出口的增長只能從美國過來,中東經過這麼多年的演化以後,已經沒有過多的能力負擔中國大發展的需求增長。除此之外,對於東北亞地區,除了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這些地區,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增長,增長主要來自於中國。所以在中國,不光是乙二醇,還包括聚乙烯、丙烯、PP等產品其實都是在不斷增長。這麼大的增長就需要不斷采購原料。
今天主要講乙二醇,除了煤制乙二醇路線以外,我們會講到它的有效產能增量是有限的,主要還是透過乙烯法的路線來生產乙二醇。
從全球來看乙烯,大家都在關注大煉化,包括恆力、浙石化、中東煉化等企業,包括惠州煉化這些一期二期三期的,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企業都是大煉化。在全球來說,其實趨勢剛好相反,是以乙烷和丙烷、丁烷等輕質化的原料(輕烴)作為蒸汽裂解來生產乙烯。到2025年全球有將近2億多噸的產量,實際上有一半來自於乙烷,有一半來自於石腦油。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瓦斯油、MTO、CTO,其實非常有限。往下做,可以看到對於環氧乙烷而言其實有一定的增長,但它的趨勢不如聚乙烯,無論是HD、LD還是LLD,主要是因為這些聚烯烴的產品相對而言運輸比較方便,存儲也比較方便。而到環氧乙烷,其實運輸難度非常大,基本上只能透過車運,所以它在大洲之間的貿易近乎於0,主要在荒原幾百公里之內用槽罐車進行運輸。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往下做一體化,不太可能有環氧乙烷省內的運輸。
從乙烯的產能佔比可以看到對於東北亞地區,就是深藍色區塊,相對於淺藍色的區塊(北美地區)而言,它的產能佔比已經超過了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乙烯生產區域。這個增加主要來自於中國,而日韓台相比而言產量非常有限。
我們從不同區域也可以看到不光是北美以及中東,都是以藍色區塊作為最主要的生產乙烯的原料,就是乙烷,包括丙烷和丁烷,要不就是單獨乙烷進料,要麼就是直接混合進料。往下其實可以看到美國會比較均衡一些,但對於中東而言全是藍色區塊為主,說明中東沒辦法往下拼精細化工,它只有透過固態的方式,它拼的是成本。所以我們認為北美在未來應該是低成本的優勢加上精益化的工藝路線,未來可能在整個全球來說都會有比較強的話語權。
拋開輕質化為主的中東和北美而言,我們看到中東和印度比較缺乏資源,要麼買石腦油,要麼買輕質化原料(乙烷、丙烷、丁烷)。在印度和歐洲,可以看到藍色區塊在未來會處於比較重要的佔比,說明對於這些以采購中間產品和采購重質化,包括以石腦油為原料的產品來進料,這些地區已經在慢慢開始往輕質化進行轉型。
對於東南亞和東北亞地區,我們可以看到黃色區塊佔比還是非常大,特別顯著。我們也知道很多企業是生產聚酯纖維,一方面不光需要透過乙烯生產乙二醇,還需要PTA,這樣的話透過煉化一體化是最好的方式,但也有很多企業在探索未來是不是將原油進料以後,60%以上的產品全轉化為化工產品,但也是取決於整個產能釋放節奏。我們也認為這一輪之後,可能政策會有一些收緊,不光是煉油,包括煉化以及煤化工,至少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來說,可能會屬於比較收緊的狀態。而對於輕質化的路線來說,我個人認為還沒有關上這個門,就看審批的節奏。
對於中國,我們回到目標區域,其實黃色區塊的增長非常快,還是主要透過煉化一體化,包括中石化以采購輕質化的石腦油料進料,來裂解生產乙烯。而在灰色陰影這一塊就是用煤化工,包括綠色這一塊是用甲醇制烯烴、MTO的路線,相比而言增長都比較有限。藍色區塊就是用乙烷和丙烷作為生產乙烯的原料,它會有一個增長,但是因為它的整個體量還是沒有辦法跟油頭進行抗爭。這裡面其實它的好處在於在油價劇烈波動的時候,能夠抵禦油價波動風險,特別在油價比較高的時候,因為整個定價機制不一樣,對於油價比較低的情況可能會稍處劣勢。往下的產品,可以看到EU這一塊,還是有一定的增長。
我們也分析了4家企業,就是4種類型來生產乙烯的工藝。最右邊是恆力石化,透過煉油以後得到輕質化石腦油,再進料以後生產乙烯和丙烯,中石化石腦油可以直接到BTS這一塊。透過乙二醇和PTA,可以做到聚酯纖維,這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煉化一體化通用路線。像新莫華(音),又在2019年10月份以采購美國的乙烷,包括海外的丙烷來進料,50噸的乙烷和80萬噸的丙烷生產乙烯和丙烯。我們也知道乙、丙烷進料的收率不一樣,如果乙烷進料的話是80%的收率,丙烷是40%的收率,所以丙烷進料的話,只有40%是乙烯,20%是丙烯。所以它在這裡面有乙烯和丙烯,丙烯主要是透過丙烷裂解生產的,丙烯主要是外售,乙烯是往下做PVC,一部分進行外售。像萬華、寶萊的公司來說,主要以LPG,主要以丙烷和少量丁烷進料,大概是230萬噸的丙烷生產100萬噸乙烯和50萬噸的丙烯,這裡面標紅的就是說它可以直接做到環氧乙烷,但是它的環氧乙烷並沒有發展,因為我們知道萬華本身需要做PU,PU需要聚醚多元醇,聚醚多元醇除了環氧乙烷以外還需要環氧丙烷,所以它的丙烯往下做到環氧丙烷,要滿足這種循環經濟,然後它做聚氨、MDA的副產,跟乙烯平了以後變成PVC,所以它為什麼這麼做?跟整個產業循環工藝有關係。
再往下就是衛星石化,當然也有衛星石化的高管進行分享。可以看到它往下只有一種單一的烯烴,就是乙烯,其實丙烯的量非常少,主要是做聚烯烴,包括乙烯和丙烯混合進料,乙烯和丙烯酸可以做樹脂,環氧乙烷往乙二醇發展,應該180萬噸的乙二醇,其實整個產量還是蠻大。所以在這裡面每一家的路線不太一樣,是基於它的產業發展的狀態來做的。
我們也看到在未來,其實上萬產能是蠻多。雖然今天講的是乙二醇,包括未來聚乙烯,就是LLD和PPP這些商品來說,其實也會面臨到一個比較大的競爭,包括PVC也已經在開始收緊。我們看到有特點?在西部都是以灰色為主,就是以煤化工為主,煤化工往下發展只能以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方式來滿足,因為在當地沒有辦法消耗能力,只能透過固態的成本最低的方式來往沿海地區銷售。在沿海這一塊,主要是靠外采原料來生產,一方面是買原油或者石腦油,或者買乙烷、買丙烷,這種方式要麼就是透過蒸汽裂解生產乙烯,要麼透過丙烷脫氫來生產丙烯往下做PP等等產品。所以在未來,我們認為中國的形態是特別特殊,有很多海外專家研究中國,特別頭疼,因為路線太多,每個產能的發展方向也不太一樣。所以這裡面,我們認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應該競爭會變得更加激烈,對於大化工而言還是在比較拼成本的模式。
我們從成本可以看到,我們做了乙烯的完成成本,就是買美國的乙烷到中國做裂解,成本還是最低,除了在2020年4月份疫情比較緊張的情況下,當時的油價,石腦油在178美金,所以這時候生產乙烯肯定是特別賺錢的。當然,跟當時的油價也是密切相關。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這一個特異值來看,因為我們從投資角度分析來看,用乙烷作為單一原料生產乙烯是最經濟的,我們後面會講用丙烷來生產丙烯也是最經濟的。除此之外,每個企業情況不太一樣,要麼你就是用石腦油進料,就是黃色曲線,基本上它是基本上長期處在陰影部分的內部,就是說它的成本比東北亞乙烯的報價低一些,說明它有盈利。可以看到在2016年之前,基本上黃色曲線和背景完全契合,基本上由石腦油定價,到了2015年之後,可以看到整個波動走勢沒有跟乙烯價格完全相匹配,主要因為不同工藝路線太多,而且產能佔比上,像一些輕質化的原料,像甲醇、煤、煤制烯烴佔比越來越大。但不管怎麼樣,在60美金的油價水平和這樣的背景下,乙烷包括石腦油以及乙丙烷混合進料都具有比較強的優勢,像MTO和煤制烯烴的優勢就比較弱一些。
我們看到乙烷原料在美國是過剩的,因為這裡有一個回注,因為當它賣不掉,會根據它的熱值進行定價,跟天然氣一起混合燒掉。目前來看在滿足出口增量和本地需求量情況下還有過剩,至少有1000多萬噸的量是富餘,但這個量能不能到碼頭再到中國來?需要時間的考驗,因為你需要新建基礎設施、新建管道,還要選址,還要鎖定中國買家,特別是它的審批情況。所以我們認為在近三年之內,不太可能有第二套服置投產。對於新進者來說,可以穫取足夠多的紅利。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裡面,很多人特別擔心乙烷價格會走高,買家多了以後,但我們看在美國本土,我們從2020年可以看到在疫情的時候,特別美國出現極寒天氣(今年春節之後),美國乙烯已突破1200美金。以乙烷為原料的產業來說,應該說乙烷價格會暴漲,而實際情況下我們看到乙烷是紅色曲線,基本上保持跟藍色曲線同步波動的情況,藍色曲線是美國的乙烷,根據它的熱值,就把它燒掉作為原料的定價,基本上可以看到美國乙烷還是按照天然氣屬性定價,就是按照熱值定價。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天然氣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它的整個定價在比較低的水平的情況下,為什麼乙烷價格沒有跟乙烯走,而跟天然氣走的原因。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裡面即使美國出現極寒天氣,大概40%的產能損失掉,乙烯量不夠了,但是乙烯出現暴漲的時候,乙烷價格還在偏低水平。而乙烯基本上跟聚乙烯是同步波動的情況。
我們也可以看到這裡面說的非常清楚,從2016年之後新增的乙烯原料進料都是以深藍色區塊(以乙烷進料)為主,說明新增的裝置,首先第一個認為乙烷足夠,第二認為乙烷價格在比較低的水平,才會提前6年做可研和認證,讓裝置做落地,這也說明美國本身的乙烯工廠對乙烷的成本和量特別有信心。往下可以看到2016年之後,新增的產能基本上都是以聚乙烯為主,說明美國在2016年之前基本上是供需平衡的狀態,新增的產能80%以上都是以聚乙烯為主,而我們也知道聚乙烯的目的是以出口為主,一方面先滿足南美的需求,再滿足歐洲的需求,在未來可能會往中國市場進行傾銷,我們認為這個趨勢在未來幾年比較明顯。但目前來看,整個成本在美國比較高,所以我們也認為整個聚乙烯的價格在美國還會往下走。
再回到乙烷。基本上剛剛講過有將近500萬噸有增量,就是未來整個新增的量主要來自於中國,為什麼?歐洲本身是一個飽和的狀態,包括印度、歐洲、加拿大等地都是處在比較供需平衡的狀態,新增的需求一定是來中國的需求中心。
對於乙烯單體而言,雖然說我們看乙二醇,但我們要往上再看兩步,除了環氧乙烷還要再看乙烯。美國的乙烯如果跟中國價差低於300美金,我們認為美國乙烯就能到中國來,因為整個運費大概在300美金左右。為什麼?首先第一個運乙烯不能像運乙烷一樣造5萬噸的船,因為你的批次很小,不可能進口500萬噸,像衛星石化一樣。如果只進口幾十萬噸,你造5萬噸的出口設施和5萬噸進口設施,還造大儲罐和大船,非常不經濟和不划算。所以在目前來看只是以LEG的方式來存在,就是以中型船(1-2萬噸乙烯船)來滿足需求,運費基本上在這樣的水平。目前來看,美國目前比中國還要貴100多美金,所以完全沒有可能運到中國。但乙烯價格再往下跌到400-500美金的時候,就有一定的套利空間。
從長期投資模型來看,基本上在油價在50-70美金的水平區間,可以看到基本上用乙烷進料的成本最低。其次,用乙烷、丙烷混合進料,再往上就是丙烷以及石腦油進料為主。而對於MTO,它的成本持續在比較高的水平。煤制烯烴基本上跟油價關係不是特別大。目前來看,我們認為在60美金的水平線,煤制烯烴的成本基本上跟石腦油進料不相上下的水平。但是對於不同地區的煤,它的成本不太一樣,如果本身擁有煤礦資源,相比而言優勢更加明顯,這就是為什麼煤化工企業想要穫取上游資源。
二、環氧乙烷分析
乙烯往下走,除了最大的一塊是做聚乙烯,就是做環氧乙烷。環氧乙烷的下游主要是往乙二醇發展,除了乙二醇還有聚乙二醇、乙醇胺、聚醚多元醇等產業。乙二醇的發展跟環氧乙烷息息相關,而且從目前的狀態來看,我們也認為對於環氧乙烷來說,它的增量需求主要是被乙二醇所佔據。
從全球可以看到對於東北亞地區,環氧乙烷的產能是最大的。往下主要是往乙二醇去發展,特別在中國而言,佔比會更加大。
我們看到不同地區,其實對於美國而言,它有一些增量。雖然增量比較有限,但它比較平均。對於中國而言都是以乙二醇為主,因為它拼的不是資訊化、多元化,而是成本。再往歐洲是比較平的狀態,我們也認為對於歐洲地區而言,它沒有太多的乙二醇的增量。再看到印度來說,其實跟中歐類似,它的發展模式比較簡單粗暴,主要往乙二醇發展,精益化程度還是不夠。對於東南亞地區是同樣的情況,但增量比較有限。在看到東北亞地區,可以看到整個增量來自於中國(中國大陸),往下發展,增量對於像聚乙二醇、乙醇胺、聚醚多元醇等產品來說,相對而言它的增長有限,最大的增量來自於乙二醇的消費拉動。對於日本而言,可以看到它的戰線進行搜索,但是相比而言它的發展比較均衡,因為還有一些精益化的產業在往下發展。韓國的模式和印度、中歐類似,我們認為韓國相比日本來說,它的精益化程度可以從這個產品可以看到,不光是乙二醇行業,包括半導體行業也是一樣,就是精益化程度相比而言不如日本。對於中國台灣而言也是往乙二醇發展。對於中國過鎳而言,基本上乙二醇的增長是比較塊。
我們看到對於環氧乙烷、乙烯、乙二醇,基本上是同步波動的趨勢。可以看到在這裡面除了特異值(乙烯價格出現暴跌)以外,大部分時間,乙烯的價格和環氧乙烷是同步波動的。環氧乙烷和乙二醇,像華東的市場價格也是基本上同步波動。
我們總結來看,對於上游乙烯做了分析總結,基本上我們認為整個原料進料對於中國而言會更加豐富。環氧乙烷對於中國而言,新增產能其實比較多,特別在這些年。除了乙烯法以外,像煤頭路線在未來的新增產能也是比較大。往下走到乙二醇這一塊,我們也認為對於很多企業要想規避在未來高度和同業競爭的格局,應該考慮往下做精細化,這是比較重要的。如果你只是拼成本,我們認為你很難跟中東、北美進行低成本的競爭,或者跟一些輕質化的路線來生產乙烯到乙二醇的路線,來產生比較大的競爭,將來整個局面會比較複雜。
三、中國乙二醇分析
乙二醇往下主要做聚酯,對於全球而言乙二醇主要消費來自東北亞,東北亞消費主要來自於中國。中國在全球的消費佔比,在2020年已經接近到60%左右,我們也認為它會成為乙二醇定價中心(對於中國而言)。
從進口結構來看,主要還是來自於低成本的中東,包括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地區。像日本和韓國,我們認為在未來會逐漸被擠壓出中國進口市場。美國的產品,因為它的低成本的優勢,透過乙烷裂解到乙烯、乙二醇,會逐步替代日韓的市場的進口地位。
我們對乙二醇也做了成本比較,這裡面看到的是一體化的裝置,就是說對於中東和北美的乙烷裂解乙烯到環氧乙烷到乙二醇,以及中國的乙烷裂解到環氧乙烷到乙烯到乙二醇,跟煤頭以及MTO進行比較,我們把煤頭叫做CDM,我們做了比較樂觀的估計,其實它是按照滿負荷的運轉,而實際情況下它的負荷可能比較低。最下面的直線來源於中東的乙烷裂解到乙二醇的路線,它具有持續的低成本的優勢。它為什麼是條直線?因為中國的乙烷沒有定價,沒有市場價格,我們預估大概在70多美金/噸的成本。而對於美國來說,現在170美金的成本。如果美國運過來的話,成本比較低,不會超過400美金。
這裡面我們比較幾個路線,中國乙烷裂解到乙烯到乙二醇,貌似它的成本跟北美一樣,正常情況下我們從美國買乙烷,買了乙烷還要付運費,再到乙烯到環氧乙烷到乙二醇,按理來說生產成本會比美國更高,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企業在投資上控制的節奏很好,包括整個成本也會更低,包括人工成本,包括固定資產投資也會更低。往下配套的話,也會更加豐富,所以我們這裡做了處理。基本上在美國的投資,如果你做乙烷裂解的話,是中國的1.8-2.5倍之間。所以投資折到每一噸,其實這個成本跟運乙烷到中國來做裂解的成本不相上下。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邏輯,從美國運過來的乙二醇還要付七八十美金的船的運費,所以在這裡面,美國乙二醇運到中國,我們認為乙烷裂解制乙烯的成本沒辦法競爭,但是它的成本會低於用石腦油、用煤制乙二醇的路線。MTO的成本其實是最高的,因為它乙烯蠻高,所以制成環氧乙烷和乙二醇的成本也高。我們取了三個時間段:2019年2月份、2020年2月份、2021年2月份,可以看到在這裡面,黃色的柱子是中東和北美,它們是兩個低成本的地區,所以它不光是乙二醇,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的方式能夠出口到中國來具有持續的優勢。當然,甲醇也是一樣,因為天然氣比較便宜。可以看到在這裡面外采乙烯法目前來看比較有優勢,因為現在乙二醇生產的乙烯很高,在800多美金左右,乙烯價格還在1000美金的水平在徘徊,還有一定的盈利性,但是2019年、2020年外采乙烯基本上沒辦法賺錢。所以我們認為長期來看靠外采乙烯往下做環氧乙烷到乙二醇,沒有特別強的生命力。用MTO也是這樣的情況。用煉化一體化,現在來看有一定的優勢。乙烷裂解和煤制乙二醇是有競爭力。煤制乙二醇,但是我們取的是樂觀的情況,就是在滿負荷的運轉,如果它負荷往上走的話,到正常的水平,我們認為在40-50%之間,基本上全行業平均水平在虧損的狀態,出了一部分企業先行先試、有煤炭資源,可能有低成本的優勢。
我們看到對於乙二醇來說,整個供給上,煤制乙二醇是中國的特色,因為中國不僅有煤制,還有煤制烯烴、煤制甲醇,比如還有用天然氣生產甲醇,中國的煤資源比較豐富。這裡面,整個增速比較快,但是大的來源還是用乙烯到環氧乙烷到乙二醇,所以我們稱之為乙烯法。這也說明整個乙二醇的定價一定不是煤頭路線定價,一定是乙烯法定價,乙烯法看乙烯的上游,就是看原油。在這裡面往下做聚酯是巨大的下游需求,整個消費結構相對來說比較單一。
我們在這裡面,這個圖比較有意思,我們做到2025年,淺藍色表示全球產能,深藍色表示全球產量。可以看到從2020年到2023年整個產能包括產量都在增長,增長了30%,這個30%主要來源於某一個大洲,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全球貿易量曲線從2020年到2023年基本上是平的。正常情況下產能、產量在增長,貿易量也在增長,但貿易量是平的,說明什麼原因?說明靠一個區域來滿足本土的需求。這個區域主要是哪個地區?主要是中國,中國的需求增長靠供給增量來滿足,這裡面供需增長平衡。所以這裡面,可以看到貿易量是相對比較平滑的狀態,可能再往後,因為我們做了比較樂觀的估計,其實貿易量還會變小,因為中國的乙二醇進口主要是江浙兩個地區佔整個進口的90%以上,如果這兩個地方是靠自給自足,在未來整個進口量會急劇下滑,因為我們貿易曲線還會往下走的趨勢。
我們做到2022年,因為很難預測到更遠的時間是什麼狀態,可以看到東北亞地區整個進口量在下滑,大概在700萬噸的淨進口量,這裡面把日本、韓國包括台灣往中國大陸的進口量做了抵消,實際上中國的進口量在800多萬噸左右。而對於北美是在增加的,對於中東地區化輕微下滑,主要是乙烷資源枯竭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
看到北美來說,其實增量從2021年和2022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增量,在2019年和2020年的變化是不大的。對於北美來說,主要來自於美國,因為它的消費是一個平衡的狀態,所以是供給大於需求會更加明顯,主要體現在2021年,2021年的流向也會發生變化,可能往南美、歐洲流轉。在未來,這個量都會往東北亞、中國流轉,日韓的量會被抵消掉。
對於中東而言是平衡的狀態,就是沒有一個新增的產能,供大於求是常態。在供大於求的常態下,它的結構會有輕微的變化,我們認為伊朗會有一些輕微的下滑,包括沙特也有一些下滑,主要是跟它的資源匹配有關係。據我們所知,在歐洲有一些企業做裂解的,原料已經開始枯竭,就沒有資源了。包括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來說,整個乙二醇沒有新增的產能。對於東北亞地區來說,整個供給來源於中國大陸,需求也是中國大陸,但可以看到供需在不平衡地狀態,因為上面是2000萬噸的柱子,下面是2500萬噸的柱子,說明需求更大。需求更大的話,全球來說,我們來看灰色區塊和藍色區塊不一樣,主要來自於中國這一塊,聚酯是最大的下游,跟中國經濟匹配是同步波動。
對於乙二醇而言,聚酯是最大的下游,主要是往下做聚酯纖維。煤化工在過去,從2020年煤價往下跌的時候,上了很多煤制乙二醇的裝置,但是波動蠻大,煤價是最大的影響因素。可以看到煤價和油價也不是完全波動,所以有一些企業考慮在做一些對衝,我用煤做化工是不是更有優勢。而實際上可以看到在這裡面成本,主要看右邊的圖,煤制乙二醇,除了你是滿負荷開工,就是藍色的曲線,跟乙烷裂解相比而言有比較強的盈利性,但大部分時間在50%以下,也就是說盈利性在比較差的水平。但對於一些特殊企業來說,一方面擁有資源,一方面技術比較成熟的話,可能會有一些優勢。從長期投資來看,我們做了曲線,可以看到基本上用乙烷裂解生產乙二醇的優勢在50-70美金特別明顯,除此之外乙烷和丙烷混合進料,以及用石腦油和丙烷進料有優勢。煤制乙二醇在理論上,做投資一般是基於靜態水平去看,認為比較有很強的盈利性,而實際上煤制乙二醇的開工率並不是很高,我們認為它的整個成本在藍色的曲線,就是上面的灰色曲線,比MTO高一些,長期來說盈利性比較差,主要因為煤制乙二醇工藝路線比較複雜,當然跟它用煤頭做的話,本身應用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產能在2022年是一半一半,乙烯化和煤頭路線是一半一半,但實際上產量來說,還是乙烯法為主,也就是說乙二醇的定價一定是乙烯法定價,乙烯法定價主要是透過煉化一體化生產乙烯,還是透過原油直接指導乙二醇價格走勢。所以中國乙二醇的進口量,我們認為在未來會有輕微的下滑,大概在800多萬噸左右。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