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國際產業資源戰略部總經理 趙軍
非常感謝大商所給我一個發言機會,我把關於烷烴的研究和大家進行分享。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烷烴就是指乙烷、丙烷、丁烷這些化工原料,從全球來看,主要的化工產品就是乙烯、丙烯、烯烴、丁二烯,甲醇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料,特別是甲醇這個產品是煤和天然氣的主要原料。我們主要看芳烴和烯烴的情況,我們從產業鏈可以看到,煤、天然氣和原油是最主要的來源,往下可以經過不同的路徑,一直到乙烯、丙烯,包括丁二烯,往下就是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是滿足國計民生的需求。對於中國這個地區而言,煤炭資源是比較豐富的,但對於天然氣和原油來說,長期是需要依賴進口的。一方面,我們也知道油和氣體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產品,同時可以透過他們生產化工的產品。對於天然氣我們也知道,你把天然氣液化以後再氣化變成化工的原料是不太現實的,很早有人考慮過是不是可以從北美、中東把液化天然氣拉過來氣化形成甲醇,後來發現成本比較高就放棄了。天然氣對於中國來說主要是在西南和西北生產甲醇等一些產品,這裡面有兩個工藝,一個是蒸汽裂解,一個是重整,裂解可以把石腦油、乙烷、丙烷放到裏面就可以產生烯烴,對於重整而言,輕的石腦油出去以後,重的石腦油重整以後就可以得苯和二甲苯,芳烴主要是透過重質(音)石腦油。
對於LPG商品而言,其實受到原料和產成的制約,所以我們要看裏面的邏輯。LPG最大的下游無非就是丙烯或者乙烯,乙烯可以透過蒸汽裂解的方式產生。對於丙烯,主要來源就是透過蒸汽裂解,產生乙烯的時候會附帶丙烯,同時裏面除了裂解以外,你透過丙烷脫氫的方式也能夠穫得比較多的丙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是和裂解相關的話就是藍色的區塊,生產丙烯的話,可以透過丙烷或者丁烷裂解,或者透過煉油催化煉化來附產出丙烯,或者透過丙烷脫氫工藝來穫得。對於苯、二甲苯,最主要的芳烴產品來說,最大的來源還是透過黃色的區塊,就是透過催化重整來穫得。我們看到連接工藝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有企業會選擇裂解生產原料呢?我們把企業做了四個分類,如果要穫得乙烯的話,億萬是最快的方式,轉化率是80%左右,如果透過像萬華這種公司,其實轉化率接近40%左右,我們知道恆逸、中石化這些公司,一方面要穫得烯烴,乙烯主要是到MEG(音),我們知道ME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期貨產品,同時要穫得PX到PTA,兩者要同時穫得生產PET的話,煉化一體化是最快的方式,如果不需要芳烴的話,可以透過LPG的裂解或者乙烷、丙烷裂解,基本上產品是非常單一的,乙烷主要是到乙烯,還有甲烷和氫氣的量是比較小的,轉化率主要就是乙烯而言。丙烷、丁烷產品除了乙烯以外,還有丙烯,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發展訴求。
我們再看原料端,因為我們講烷烴,對於乙烷、丙烷、丁烷而言增長是很快的,但相比全球最主要的化工原料而言,最大的來源還是石腦油,這也是為什麼不管是乙烯也好,丙烯也好,還是烷烴也好,都是透過原油往下變成石腦油進行定價的體系。我們也看了一下全球的格局,我們可以分成三級,對於美國和中東而言,氫的比重還是比較高的,這也是為什麼在近些年當中,美國能擺脫對中東的依賴,像天然氣以及天然氣伴生出乙烷、丙烷、丁烷這些氫烴的原料。對於美國而言,對於乙烷、丙烷未來有700多萬噸的出口增長,對於中東而言的話,其實可以看到乙烷在某種意義上是有缺口的,這裡面新增的產能基本上已經被吃幹榨盡了。為什麼中東這些年乙烯增長比較慢,主要是因為原料增料比較小,除了沙特和阿聯酋以外,伊朗這個地區是最大的增長,如果沒有增長的話,對於乙烯的產能的話,無論是LPG還是PEG都是沒有增長的。丙烷的增量也是比較小的,基本將近400萬的增量。新增裝置是非常多的,除了乙烷有將近500萬噸的進口以外,這裡面主要是其他公司的進口增量,對於丙烷將近有1000萬噸的進口增長,實際情況根據統計數據來看的話,應該是不夠的,這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呢?如果你的來源只是從中東過來的話是不夠的,還得考慮從其他地方采購更多的,除了中東和北美地區以外,其他地區沒有過多的增長。如果從投資去看的話,在未來整個產品的供給如果能夠解決的話,成本是不是會比較高?我們再看兩個最主要的下游,對於丙烷也好,乙烷也好,丁烷也好,往下做化工就是兩個下游,一個是乙烯,一個是丙烯。對於乙烯而言,全球乙烷的佔比基本上接近石腦油。除了乙烷以外,還有丙烷和丁烷來裂解,我們後面也會講到這一塊在未來也會有些限制。往下主要是生產聚烯烴,除此之外你做大宗100萬噸的乙烯配套PE以外,還得配套EO,EO80%是往乙二醇發展的,這裡面做精細化工來說的話,這麼大的產能是沒有辦法消耗掉的,所以一定要做配套。
從全球來看,東北亞地區的產能已經非常高了,已經超過了北美和中東,成為全球最大的乙烯生產基地,其中最大的增長,特別是從2020-2025年全球8%的增長,已經超過全球GDP的增速。這裡面最大的增量來自於中國,相對日韓整個品質是非常小的,北美還是有些增量,透過乙烷來生產乙烯,主要往下做到聚乙烯作為一個出口的目的,在未來將近是2%的增速,目前看已經在放緩節奏了,但整個產能還是蠻大的。
我們梳理了一下全球6個地區的供給和需求,對於北美、中東、歐洲和印度這4個地區而言,北美和中東具有很強的乙烯的競爭優勢是在於原料端進料主要以乙烷為主,就是藍色的區塊,像歐洲和印度的話,已經開始用藍色的區塊來替代石腦油,東南亞地區和東北亞地區,特別是東北亞地區,就是在日本和韓國本身有很多的產能,在近些年有很多新增產能。國家“十四五”產業規劃應該6月份會頒布,在這個基礎上,你要煉油、生產芳烴、生產乙烯,甚至在西北用煤炭資源做化工深加工,不管是甲醇還是乙二醇,某種意義上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都是收窄的。如果你的煉化一體化裝置穫批了,某種意義上股價就會有很大的增長,經過這一輪洗牌來說,“十四五”這五年階段可能就是一個觀望的階段或者競爭格局重新在塑造的階段。所以我們認為在這裡面的話,“十四五”的規劃當中很難有過多的企業能夠投放裝置,特別是對於乙烯這種產能而言。往下發展的節奏基本上還是以聚乙烯為主,一個是產量比較大,另外做國際貿易的話,運輸成本和倉儲成本都比較低,企業去投放的話也是往這個方面進行投放。除了東北亞地區,特別是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地方輕質化路線是比較嚴重的,用氫烴作為乙烯的原料是全球的趨勢,中國的趨勢也是比較明顯的,但相比傳統的煉化一體化而言比重還是非常小的,這也是為什麼企業願意用輕質化作為原料進行乙烯的生產,油價波動的時候可以穫得比較強的競爭優勢。
再回到中國,中國來說用乙烷、丙烷、丁烷、氫烴作為乙烯的原料比重在不斷加大,絕對值相比用石腦油作為原料來說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在這裡面也可以做一些操作,在油價往上波動的時候,如果氫能的原料往上的走勢如果有一些波動的話,那麼可以做一些操作,往下就是以聚乙烯和EO到乙二醇為主。在中國到2025年估計將近有超過5千萬噸的乙烯產能,這個量是蠻大的,特別是從2020年到2025年,這5年當中的增量就是將近2千萬噸,也就是說,這5年走的路相當於過去幾十年走的路,幾十年的產能在5年就集中釋放出來了,在未來可能是一個比較激烈競爭的態勢,基本上也有兩個區域。西北是以煤炭資源為主,煤炭資源往下轉化要不就是到聚烯烴、聚乙烯、聚丙烯,或者就是到甲醇和乙二醇,用煤炭資源或者天然氣資源來生產主要的化工產品。在沿海有很多的來源,藍色是外采甲醇生產乙烯、丙烯,或者透過石腦油生產乙烯、丙烯,或者外采丙烷或者乙烷來生產乙烯、丙烯,因為丙烯是我們的重點,對於LPG特別是丙烷脫氫而言是一個最大的增長趨勢,這裡面主要講的是乙烯的產能釋放。從成本模型來看的話,你用輕質化原料,就是用乙烷、丙烷還是有比較強的優勢,反過來用甲醇長期看沒有特別大的競爭優勢的,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基本的投資邏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用輕質化來作為乙烯的原料,是它的優勢所在。
輕質化原料當中我們看乙烷,美國新增產能從2016年全是以乙烷進料為主,往下是PE。對於原料而言,本身在美國是過剩的狀態,相對於LPG而言,乙烷這種原料抗周期和抗波動能力更強一些。乙烯的價格在美國因為二三月份的極寒天氣,但今天來看乙烯價格還沒有恢復,恢復是需要時間的,乙烯很多的裝置已經停掉了,60%以上的乙烯裝置已經停工了,這時候乙烯價格出現暴漲。乙烷價格是基本貼著藍色曲線走的,你把乙烷燒掉的熱值進行定價的話和天然氣是同步綁定的,乙烷的定價還是一個能源屬性,定價體系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美國來定價,美國每天都有現貨的交易價格。我們後面也會講乙烷和丙烷的定價體系,不管在美國也好,還是在中國也好,都是不太一樣的。
我們再看丙烯,全球的來源還是以黃色區塊為主,就是煉油透過催化煉化會附產出LPG和丙烯,這是一種方式,或者透過蒸汽裂解這種方式把輕質化石腦油進料以後,如果能產生100萬噸乙烯的話,就有50萬噸丙烯會附產出來。藍色區塊就是丙烷進料以後透過脫氫的工藝生產丙烯,其實增長是蠻快的,往下主要生產PP,還有PU、丙烯氫、丙烯酸,這幾個月這些產品價格上漲是非常快的,某些企業可以透過小眾產品賺到很多錢。
從產能來看,東北亞地區是絕對的霸主,產能佔比將近40%以上,我們認為丙烯的定價也好,需求也好,供給也好,更多的是往東北亞進行傾斜,特別是往中國進行傾斜,中國也是丙烯全球的價格中心。反過來看,產能的增長主要來自於東北亞地區,主要是中國地區,將近95%的增速,主要是大煉化和丙烷脫氫的裝置不斷投放,未來雖然國家資源收緊,乙烷裂解工藝在某種意義上需要發改委審批,對於丙烷脫氫來說,當地園區備案或者當地發改委審批就可以了,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特別多的限制,就會造成未來的競爭非常激烈。從丙烯的供給和需求來看,它和乙烯不太一樣,乙烯在北美和中東更多是以輕質化的原料進料,對於丙烯來說更多的是石腦油進料,透過裂解以後能夠附產出乙烯出來。北美和中東還是有比較大的佔比,我們知道北美的公司有好幾道丙烷脫氫裝置,他們認為這不是一個化工反應,只是講丙烷脫氫以後變成丙烯,他可能某種意義上更多的是物理反應,雖然本身來說他也是一個管道公司,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化工企業,整個工藝還是比較簡單的,最後拼的還是成本。對於東南亞和東北亞地區來說,藍色區塊的比重在不斷的上漲,但整個定價同樣一個邏輯還是以石腦油、石油的體系來進行定價,這也是為什麼在最近油價往上波動的時候,對於丙烷價格下滑的情況下,很多丙烷脫氫的裝置投產特別好。對於中國而言,丙烷脫氫原料來源的穩定性以及純度的需求造成整個中國丙烷脫氫的裝置更多是依靠海外進口丙烷作為一個需求。
我們看它的四個下游。一個是PP,中國是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地區,右邊的圖是PP的進口,進口的增量是被淺藍色的區塊給增加了,主要是印度這一塊,印度主要透過中東進口PP滿足本土的需求。對於橙色區塊,中國的進口量一年將近400多萬噸左右。再回到中國,中國PP的供給和需求缺口持續存在,雖然需求在往上走,不管是注塑還是薄膜這一塊,包括管材都有很多需求,但進口量還是比較穩定的,說明中國的需求缺口更多是靠本土產能釋放和增加來進行增長,會造成淨進口量長期保持在400-500萬噸,這個進口量是沒辦法被替代的,主要是從中東來的,未來從美國來成本還是比較低。第二是丙烯酸,丙烯酸最近的價格漲的特別猛,特別全球的供給出現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的增量在上漲的,特別是2021年上半年,不管是產能投放還是開工率的負荷都在提高的情況下,供給和需求某種意義上是做下游產品,主要往下做尿不濕、SAP等一些產品。我們知道丙烯酸其實是一個小眾產品,全球才不到700萬噸的產量,這個產品一方面貨值比較高,精細化成比較高,同時對於下游需求用戶而言,不需要透過船運的方式滿足大眾的需求,更多的是透過罐式集裝箱的包裝物,一次可以裝20噸左右,來滿足市場的需求。但最近整個運價上漲也比較快,一方面和集裝箱的投放,另一方面和船的錯位是有關係的。對於丙烯酸而言基本是供需平衡的格局,中國丙烯酸產品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有出口的跡象。一方面,PP沒有什麼增長,丙烯酸是出口的,丙烯腈而言,中國的進口量是下滑的,因為中國的供給量是不斷上昇的。第四個產品是環氧丙烷,環氧丙烷這種產品運輸不是特別方便,在全球而言中國也是最大的供給和需求地區,環氧丙烷進口量一年是10萬噸左右,量是非常小的。
這是一個總表。從整個成本看的話,用丙烷脫氫工藝的,目前還是有比較好的成本,它的成本相對於石腦油而言還是有比較強的優勢,如果你只是做丙烯而言,也沒有其他的附產,很多企業還會把氫氣進行利用,往氫能去發展,我們覺得氫能發展的邏輯也不是特別順,如果你旁邊有煉廠,去加氫或者做雙氧水的話是可以發展的,或者有些企業有丙丁烷同時采購,往下加氫的話可以做多PO和PPAT。從成本來看,丙烷脫氫的成本還是持續具有一個比較強的優勢,在50-70美金之間,至少相對於煤制烯烴而言、石腦油和MTO而言,成本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在整個中國而言,特別是沿海已經非常密切了,紅色的方塊已經投產了,還有一些在建的裝置以及計劃的裝置,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面新增的產能遠遠超過一千萬噸的原料需求,所以未來可能會更加激烈。從現有裝置的產品設計來看,黃色的區塊都有涉及,除了渤化和乙烷,包括新增的後上的裝置而言,現有裝置都配了PP,不管是衛星也好,還是東華也好。其他一些產品,像MMA、丙烯腈等等都是一片空白,到2023年丙烷還有將近400萬噸的進口量,這400萬噸我個人認為是持續存在沒辦法被替代的,主要是因為成本優勢存在。像其他產品的依賴度都還比較小,苯酚丙酮在未來很快就會過剩,環氧丙烷雖然有6%的進口依賴度,實際也就是30萬噸的進口量,像丙烯腈、MMA這些產品都是幾十萬噸的量,其實很容易被幾套服置全部覆蓋,某種意義上你的下游產品在未來來說會出現飽和,這就會反壓丙烯的價格,主要是從PP反壓丙烯價格,原料端如果往上走的話,某種意義上也會有些壓力。從原料的需求來看,今天上午很多專家已經講多丙烷的供需,我們從中國來看的話,2020年將近1300萬噸的化工需求,透過裂解以及用丙烷脫氫,丙烷脫氫2025年用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需求,所以2025年將有2300萬噸的化工需求,超過一半的丙烷需求是來自於化工需求。從全球供需來看,美國是最大的增量,中國是最大的需求增量,從進出口來看,中國的進口量還是蠻大的,現在將近的1千多萬噸,未來將會超過2千多萬噸,將近2300萬噸的進口量。丙烷的來源和美國是分不開的,中東是沒辦法完全進行替代的,如果完全從中東和非美資源進行替代的話,也不是不行,需要看全球供需的狀況。現在基本上回到比較正常的水平,就是中東和北美的價差,50美金基本是用船運費的價差,已經回到了正常水平。
我們再看丁烷這一塊,丁烷往下做MTBE,我們知道MTBE整個需求可能還會有些萎縮,丁烷裂解參與的也不多,一方面不如乙烷裂解,也不如丙烷裂解,因為雜質會更多一些,裂解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去除。現在PPAT是比較火的,很多企業提BDO,丁烷也可以透過加氫,負責是丙烷裝置的話,你可以加氫法生產BDO,往下做到PPAT的話,某種意義上也是比較好的去除。全球來看,丁烷也是同樣一個邏輯,美國附產出大量的丙丁烷的量也是非常多的,主要用於出口。中國主要的進口來源於印度,中國也是有一些增長的,但中國本身丁烷的產量也是比較大的,所以供需一平衡以後,淨進口量沒有那麼大。對於中東而言,中東就成為全球出口的地區,以北美舉例,天然氣處理以後進入管網,剩下的的成分直接分餾成純的乙烷、丙烷,之後經過一個管道出口到其他地區,中國如果需要做乙烷裂解、丙烷裂解或者丙丁烷裂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多企業想用丙烷裂解、丙烷裂解或者純的石腦油裂解,但凡涉及到裂解兩個字,目前來看整個審批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必須要省發改委牽頭報國家發改委,目前來看在這麼一個調整的結構,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新上裂解裝置生產乙烯是比較困難的。另外一個路徑是生產丙烯,透過丙烷脫氫目前來看這個口子是沒有關上的,國家還是鼓勵你去上這些裝置的,那麼這也是為什麼會上這麼多丙烷脫氫裝置。
出口設施以北美舉例的話,有加拿大和美國,紅色是乙烷的出口設施,是比較少的,主要和乙烷出口需求有關係,因為出口到中國來,中國能不能有國家發改委的批文是一個關鍵,沒有批文就不能去美國買。除了中國以外,印度也好,歐洲也好,特別是對於歐洲是一個緩慢的替代,沒有這麼快,而且賣的越多乙烷越高。對於印度以後,買了乙烷以後,也不太會上新的裝置,所以新增出口能力是受到需求的限制沒有完全釋放,對於丙烷和定價權而言,就LPG的出口設施而言,其實在這裡面是非常密切的,因為太密集,沒辦法細化到每一個碼頭,但整體看前面一個專家講過這個能力是完全足夠的,你要買丙烷不可能買不到,關鍵是花多少錢去買,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對於乙烷船造價是比較高的,是一個定制化的產品,在某種意義上不太可能有新增產能,基本上5年之內不太可能有第二套服置可以投產,一方面要談長約,另一方面還要穫得批文和交通部、國土資源部對於暗線岸線的審批,很多地方是填海的,穫得審批是很麻煩的事情,還要拿到地塊,在園區裏面有比較好的區塊,還要建儲罐,還要把工程進行配套,整個周期做可研都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沒辦法在短期之內進行投放,而且在美國那邊出口的增量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如果你要再買更多的乙烷就必須新建出口設施,這也是需要花時間的。
對於LPG而言,更多的是透過84K或者75K的VLGC船來進行運輸。我結合相關數據可以看到,對於LPG的運力來看的話,其實供需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個投放在後面才會釋放出來,這說明什麼道理呢?一條船從下訂單到企業根據圖紙去采購原材料,包括鋼板、主機,都是需要花時間的,你再進行建造投放,一條船不經過兩年時間很難投放,現在看到的訂單兩年以後才能釋放出來,就會造成在未來至少和集裝箱船是同樣的邏輯。VLGC的運力是有限的,我們認為整個價格在未來來說,每天的租金現在保守估計在3萬5到4萬一天的水平,成本還是蠻高的,特別是運力短期跟不上需求暴漲情況下,不排除出現價格的暴漲。
從供應鏈看有幾個點比較關鍵。第一個,如果有企業能夠投出口設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在北美和中東目前沒有更好的選擇,某種意義上你就是被動的買家。這裡面船是比較弱的,因為船是配套供應鏈的,如果你去造船,能在低位避開,你可以穫得比較好的成本節省,這也是為什麼企業考慮造船,當然你運營是另外一回事兒,你把船造好去培養團隊進行運營的話,因為你不是物流公司,這還是蠻專業的,你的船得不到調開去統管的話,成本並不會有很大的降低。還有解決要建碼頭和儲罐,往下就是終端配套,化工品船或者集裝箱。對於物流公司而言,我們也會看到他的倉庫情況和庫容能力,物流這塊兒也有比較好的指標。如果你能夠把產業鏈做長的話,某種意義上可以穫得比較強的競爭優勢。
謝謝大家!